应对学习压力以及对待考试的态度
(2010-05-07 19:17:32)
标签:
个人记录 |
分类: 教育笔记 |
孩子的期中考试七科共失60分,其中“不应该丢失”的分数高达近40。
针对这一现象,和孩子一起查找了主要原因:1、一心想考好,导致考间紧张;2、遇到塞题一味去攻克,导致后面答题和复卷的时间不够。
原因找出,如何解决,我给了他三点建议:
一、正视压力
紧张,实际来自压力。本学期至今,孩子的情绪波动比较明显,除了青春期的因素,主要还是来自学习的压力,其中包括身处一流班级白炽化的荣誉竞争以及肩负班长带来的横向竞争。
这些,在我看来是正常的,而且有必要去经历,所以和孩子交流时,我不予迂回疏导,而是强调“直面它”。在我的理解中,(正常的)压力本身并不构成问题,问题是“能否视压力为动力”。这个“视”,首先是正视,将压力视为成长的必须以及成才的必须,才能消除对压力的误会和恐惧;其次,视,是以“识”为基础,有扎实并系统的知识为基础,自信才有依靠,压力便自然成为积极的因素。
二、把作业当成考试
孩子的作业日趋繁重,这是回避不了的现实。既然回避不了,也只有面对并将其合理转化。向哪个方向转,我建议孩子“把作业当成考试”。
作业当成考试,以此检查当天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时间限定进行自主训练并逐渐找到适合个人的考试方法。如塞题,除了知识掌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心理导致的短暂阻塞的原因,后者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平时突然记不起某个字一样正常。遇到塞题,怎么去攻克并保证考试过程的流畅,这是有方法的,而且往往是“只适合个人的方法”。我相信每个孩子有着各自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或笼统称之个性特点,它是先天+环境+习惯导致的,有着复杂的组成,不是哪个教育专家或称职家长能够左右或教导的。
三、通过考试见证自己的成长
当今教育的罪,罪不在繁重的学习和白炽化的竞争,而是罪在应试。应试,滋养了教育功利主义,直接扼杀的是孩子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得益多位优秀教师的培养,是幸运的,但当今教育体制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唯应试”的干扰,其中严重的一次是孩子小学三年级时被动学习奥数,等我知晓后虽然立即进行了制止,但还是给孩子留下了阴影,对数学的畏惧直到上期未在黄勇奇老师的帮助下才得到一定的消除并在本期取得了质的进步。借助这种质的进步,我努力把孩子导向(在我看来)正确的考试态度,即--通过考试见证自己的成长。
“考试,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以及对心理把控能力的检查,围绕考试的这两个目的,去找出失分的原因,并加以补充改善”,这是我不断灌输给孩子的观点。之所以说“灌输”,是针对当今教育体制原罪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