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
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34
  • 关注人气:15,6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德楼和前门

(2009-05-31 08:37:54)
标签:

广德楼

杂谈

分类: 3.闲逛

   美国人来了,总是想带他们看自己家里的国粹。

   大栅栏的广德楼要算是国粹了。查了网上的资料得知如下:

  这“ 广德楼”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街39号的北京曲艺厅,曾是在"前门小剧场"的基础上更名而来的。然而再往前追溯,其前身应为"广德楼戏园",大约兴建于清代(清嘉庆元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不过那时,人们更喜欢称它为"广德楼茶园"。
  "广德楼"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几乎是和法国的巴黎歌剧院、意大利的斯卡拉剧院、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剧院同时建成的艺术场馆。在清·蕊珠旧史撰《京尘杂录》卷四《梦华琐簿》中,甚至将"广德楼"排在了建于明代的著名戏园"广和楼"之前,由此可见"广德楼"在京城诸多戏园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了。
  “广德楼”戏的内部构造大至与"广和楼"相仿,戏台子也是坐东朝西,四方形。台前有两根大明柱子,台顶有天花板;上下场让的上方挂有书写着"出将"、"入相"的匾额。台下观众席里摆放着若干个长条桌子、长板凳,并竖向舞台搁置,很象现在的长方形会议桌。观众坐在长凳上饮茶品点、打趣聊天,对演员评头品足、"指点江山",既方便、又惬意;可就是看节目特别"困难",得侧着身,歪着头看,着实让咱们现代人替他们"累得慌"。当然,那时的"看客"大多是官宦人家、有闲阶层,纯属"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较真。
  “广德楼”声名显赫的方面还不止于历史的久远,更在于它是当时戏曲祖师爷、名伶大腕们施展才艺迅速走红的宝地。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以及后来的"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著名科班都曾先后在此长期献艺,是当时京城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新中国成立后,"广德楼"由戏园子改成了专演曲艺的"北京曲艺厅"。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洁青女士亲笔为“北京曲艺厅”题写了巨幅匾额。
  “广德楼”重建后是一座青砖金瓦、雕梁画栋、垂花门脸、古色古香的具有全新理念的现代化演出场所。走过数十块印有曲艺名家"手痕脚印"的方砖步道,便可到达能容纳五十余人的演出厅。
广德楼和前门     广德楼和前门   广德楼和前门  广德楼和前门
     要说地方真是不错,但可惜,一进门外地卖紫砂壶的包围了剧场,叫人觉得真是又碰上了初级阶段的商业特色,倒了胃口。
    看戏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冲着台柱子金玲姑娘去的,也就不在意其他。找到后台的金玲,果真是仿佛看到了张恨水笔下的人物,金玲是满人的后裔,爷爷是在宫里当差的。她中央民族大学毕业,9岁进杂技团练顶碗,也真是一身工夫,扮相俊美,叫人惊叹。采访过后,我们就在一排坐稳了看戏,这一出儿全是杂技杂耍,总共8个演员,像极了上世纪30年代的天桥杂耍。个个身怀绝计,但人不可貌像,主演金玲是大学毕业,变戏法的竟是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秀才,仪表堂堂,俊朗书生,实在是爱好这个行业,弃工从艺了。
    最后,莱瑞竟然被拉上台客串了一把新郎官,叫雪芹大笑不已。
    真可惜这样的演出捧场的不多,看客没有,戏园子也就会关张。叫我替热爱传统文化的金玲好不担心。
    走出大栅栏已经夜灯盏盏。
    新前门,我也是第一次来。感觉怪怪的,像舞台布景。当当车(有轨电车)也很戏剧化,没有老北京的亲切感。所有的店都是空的,因为这里租金天价,没有私人敢来此经营。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家店开张。冷冷清清,中不中西不西的小矮楼,在黢黑的夏夜中挣扎着亮着政府让点燃的景观灯。
    拉着小宅女赶紧乘上三轮车往先农坛跑,一路冷飕飕,大呼上车夫的当,还不如打车,万一患上疑似猪流感还不吃禁闭。
    阿嚏!
    赶紧回家吃感冒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年的端午
后一篇:黑白之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