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案】《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2007-12-17 19:28:39)
标签:

学习公社

同步练习

分类: 语文空间/影音数码

《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ào)口  (bà)子  (piào)勇    (pō)

B.山(dài)王  (dū)市 (zuō)儿毛 牲(xù)

C.(chèn)心 (jī)  (guàn)心病  (jǐ)

D.(fó)袖而去 丢三(là)四 (kān)管 博闻(qiáng)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荤腥  饮鸠止渴  舔犊情深  明火执仗

B.嘉奖  惹事生非  卓荦不凡  同仇敌忾

C.阑珊  弄巧成拙  误入岐路  谈笑风生

D.招募  鬼斧神功  要言不烦  鞠躬尽瘁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梁教授曾经百病缠身,久治________,参加冬泳两年,不但诸病全消,而且身强体壮起来。

(2)因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需要,将拆迁塔岭路居民住宅,对该地居民实行_______安置。

(3)父亲虽非专业,但见博识广,他在外国文学上独到的见地,往往令专业人士_______。

A.不治 异地 侧目  B.不愈 易地 刮目

C.不治 异地 刮目  D.不愈 易地 侧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对自尊心特别强的人的初次错误,批评不要太尖锐,隔靴搔痒,点到为止就行了。

B.刘毅和王鹏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俩是同乡,两小无猜,场上配合非常好。

C.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在春游之中,她并因为自己年近“耳顺”就兴意阑珊,她像我们一样年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税务稽查小组清查“四丁广告公司”的偷税漏税问题,局领导决定必须严肃查处。

B.激光致盲武器的问世,就如“有矛必有盾”一样,反激光致盲武器也便应运而生了。

C.记者了解到,宋将军的两个弟弟和妹妹的后代在津生活,便前往对他们进行了极其有价值的采访。

D.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缴获的战利品中的日方1/50000军事地图,拿来同敌军作战地图比较,明显不如对手。

6.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黄鹂》中的黄鹂的形象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艺的象征。它那“尖利而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B.《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凝聚了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篇散文。

C.朱光潜,中国美学家,安微桐城人,别名孟实,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艺录》《西方美学史》《文艺对话集》。

D.美国著名学者房龙的《〈宽容〉序言》是自序。

7.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虽然兵多将广,             ,想取胜怕也困难。

A.但摆布不周密,即或对手再弱,由于纪律松弛

B.但摆布不周密,不能严明纪律,对手即或再弱

C.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即或对手再弱

D.即或对手再弱,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

8.问号表示疑问末尾的停顿,反问句的末尾一般也用问号,下列句子的问号表示问且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的处境如何,以什么途径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B.塔克拉玛干沙漠,究竟是“生命的禁区”?还是可以造福人类的“希望之海”?

C.那些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人,面对孔繁森的光辉形象,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D.“对老百姓消费生活来说,降低关税有什么影响呢?同学们。”在政治课上张老师提出了这个热闹话题。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悬崖边的树

雷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这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了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奇异的风”内涵丰富,引人联想,象征人生道路上不应有的挫折打击。

B.悬崖边的树“寂寞而又倔强”,使人联想到不屈不挠的战斗者的形象。

C.无论怎样倔强,身体也要“留下风的形状”——命运无法抗争的无奈。

D.“奇异的风”无法改变树的性格,挫折打击无法改变展翅飞翔的理想。

 

【能力素质提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作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是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就要运用思想。语言和思想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互相推动着。就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来,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b地涌现出来。(甲)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乙)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丙)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重点?(丁)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会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烦意乱。这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虑的时刻。有两种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只会是失败。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时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暂时把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粗细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c,文从字顺,内容和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10.文中[1]处原文共有下面五个句子,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种是(    )

(1)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碎的想法。

(2)我并不打什么腹稿。

(3)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4)一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5)也许经过一番组织。

A.(2)(4)(5)(1)总之(3)

B.(3)(1)(5)(2)总之(4)

C.(2)(1)(5)(3)总之(4)

D.(1)(3)(5)(4)总之(2)

11.文中a、b、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章,从所列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序号填入表格中

(1)滚滚而来(2)字斟句酌(3)兴会淋漓(4)源源不断(5)信手拈来(6)意到笔随(7)刻意雕琢

a

b

c

 

 

 

12.“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来的,应把它还原于原文中甲、乙、丙、丁哪一处?

答:                                   

13.文中加点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14.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其原因是什么?

答:                                   

15.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

答:                                   

阅读下面文章,做文后题目。

乞丐

(俄)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小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个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肮脏的、战栗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冰冷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

   我明白,我明白,我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16.小说开始,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乞丐哪些特征?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为什么要说明“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答:                                                      

18.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

答:                                                       

19.乞丐为什么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

答:                                                           

20.我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什么?

答:                                                         

21.作者以“乞丐”为题的深意是什么?

答:                                                          

22.作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                                                            

【综合实践创新】

23.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多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评论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语段,简要说明广告语使用的具体效果。

“雪碧”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为产品作了准确而独特的定位,其广告效果在于:

(1)“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___。

(2)“透心凉”表示产品:______________。

25.作文

   毕业班照毕业照,摄影师让学生列队站好后,把眼睛闭上,待焦距光圈调好后,再把眼睛睁开,这样照出来的照片没有一个眨眼的,而且个个炯炯有神,同学们感触很深,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吗?

    请就此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