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始祖---仓颉像

标签:
文化 |
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世界文化名人艺术博士
走进联合国的艺术大家王桂堂精心创作
中华文字始祖---仓颉像
为了传承中华汉字文化,让后人了解中华汉字始祖仓颉,中国第一位走进联合国的书画艺术大家,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世界文化名人艺术博士王桂堂先生,追根溯源反复研究查阅《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论衡》等记载仓颉造字资料。据《淮南子》记载:“赫矣仓颉,睿德天生,四目含智,神雋气清。”文明之光,石破天驚,鬼泣龙藏,粟雨昭彰。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召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了无数谷米,黄帝定名为“谷雨节”,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成了祭祀文祖仓颉的节日。
仓
文字始祖仓颉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而我们过去所留仓颉画像乃为面有四目,王桂堂先生与汉学专家们认为书中所记“睿德天生,四目含智,神隽气清”真正的意义是他超人的睿智,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依据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大道屹立的仓颉石雕像,王桂堂先生精心描绘创作了汉字始祖仓颉像,天庭饱满,把充满光泽、智慧通灵的眼睛,描绘为人们所说的“双瞳”,就是说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上天赋予了他智慧与使命,乃天人合一的真实显现。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无疑代表世人对中华民族绚丽无穷、神奇神圣的汉字文化的认知评价与尊崇。让人们重温这位创造了汉字的“万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师”仓颉先祖!把中华民族尊祖崇文的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路史》载:“仓颉后有史氏”,仓颉也被称为史姓始祖。故里取名为“史官村”。东汉已建仓颉庙,是历代文人拜祭“万代文宗”的圣地。史官乡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在全国有不同遗址48处,陕西的黄陵、洛南县、旬邑县、长安县、河南南乐县、开封、商丘、虞城县、山东寿光和江苏等。其中始建于汉代有4处,始建于晋代有2处,宋代2处。
从有关的碑文和遗物看,早在东汉时期,仓颉墓就已经颇具规模,仓颉墓顶原有地株千年古柏,后被锯伐,现留遗迹。现在的墓园为民国时期所建,墓前的庙堂等建筑亦重建于此时。庙堂内保存有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展现着仓颉及其当时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珍贵的石碑,是仓颉造字和仓颉生平事迹的珍贵记录。而最具特色的,要数庙内那40余株千年古柏了。以7米多粗的仓颉手植柏“奎星点元”为首,从庙门口的“惊贼柏”,西北角围墙外的“不进柏”,到庙里面的喜鹊柏、柏抱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蛇身柏、凤凰鸣、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干枝梅、宝莲灯等,饱经沧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们是仓颉丰功伟绩和高尚人品的见证。在这些古柏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具有五千年树龄的仓颉手植柏。它的树杆犹如飞流直下,卷起浪花无数,因此又称为瀑布柏;而这奔腾不息的瀑布,流淌着仓颉对全人类的滔滔不绝的贡献!
汉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汉字为团结凝聚中华民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根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是中华软实力的代表,神圣汉字,天经地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乃融汇中西文化的契合点,是促进世界和谐的联谊桥梁。汉字的独特魅力使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汉字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喜爱的文字,宣传、传播汉字文化艺术不仅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让世界加深对中华文化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和物质纽带,既是作为海内外华人交流沟通的纽带,也是世界各民族交流沟通的纽带。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遗产,也是世界的重要文化资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让中华民族汉字文化这颗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更加绚丽璀璨!《续千字文》作者史昱正先生称“中华汉字,东方神韵,世界瑰宝,人类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