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申报首批“中国书法名城”,无疑是今年春天最让开封人兴奋的亮点之一。和正式通过审批、即将挂上首批“中国书法名城”招牌的苏州、徐州相比,和正在申报的全国其他兄弟城市相比,开封“底气”十足,有说不完的申报理由。刚刚听到申报消息时,有人甚至不解地问:“中国书法名城”?开封本来不就是名扬中外的“书法名城”吗?
“书法名城”的美誉,不是开封人自封的,是历史赋予的,更是一代代开封人创造的。开封,这座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古至今书法名家辈出,且声名远播,在书法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开封具有首批申报成功的决心
200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书法名山”、“中国书法名城”、“中国书法之乡”等申报、评选和命名活动。开封市在今年1月正式开始申报,并成立了旅游、文化、商务、档案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申报“中国书法名城”工作领导小组。
从申报时间上看,开封申报并不算早,但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市长周以忠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表示要争取首批申报成功。
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要求,每个申报城市都要准备光盘、画册等相关资料,通过省书法家协会向中国书法家协会报送请示报告,还要接受中国书法家协会派出的考察组实地考察。而这一切,我市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为了取得申报工作的成功,我市从财力、人员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
开封作为“中国书法名城”“底气”十足
开封是书法艺术的丰厚沃土,自汉代以后,每个时期都是大家辈出。仓颉造字台、蔡邕故居、阮籍啸台等众多的书法遗迹,故居、墓冢、造字台、墓志、拓本、书法墨迹有400处(种)。
从书法大家上来讲,汉代蔡邕是公认的汉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首创的“飞白体”,至今在书坛仍有广泛影响。北魏郑道昭,当时有“北朝书圣”之誉。 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自撰的《书谱》,书文并茂,堪称“千古合璧”。到了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欧阳修、王安石、赵佶等一大批书法名家,把开封书法推上了历史的巅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清时期,开封书坛风云际会,群星璀璨,涌现了周亮工、李鹤年、李铁麟、仓景愉、萧亮飞、朱祖谋、纯阳子、徐炳麟、丁一敬、黎孔等书法名家,开封书法文化绚烂多彩,名噪一时。现代,开封出现了靳志、许钧、关百益、丁康保、郦禾农、张贞、张友兰、孙乐天、李子培、郭凤惠等一大批著名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后,谢瑞阶、郝世襄、许成琮、陈玉璋、武慕姚、于安澜、庞白虹、傅隐戈、李白凤、叶桐轩、孔宪易、牛光甫、桑凡、靳选、刘庚三等一大批著名书法家更是活跃于书坛。 王宝贵、桑凡、李逸野、王澄、周俊杰、陈国桢、胡秋萍、刘兆英、赵振乾、尚仁义、张富华、宗致远、赵鉴钺、王若愚、张本逊、刘梦璋等当代书家群星辈出。目前,我市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00余人、省级会员500余人、市级会员2800余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法中青展、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楹联展、全国行草展、全国兰亭居等重要展览活动中,开封书法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申报成功对开封发展意义重大
谈到此次申报中国书法名城时,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说,如今,省委、省政府已经作出了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并提出要加快实现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开封的文化积淀深厚,创作队伍庞大,创作实力雄厚,整体创作水平较高,是全省书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开封书画家能充分利用这座古城在文艺创作方面所具有的诸多资源优势和条件,加上郑汴一体化的良好机遇,开封肯定能重振雄风,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发展现状,开封应该一马当先,为全省文艺界作出样板来。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昌说,申报“中国书法名城”,以促进书法从个人爱好走向群众生活,从书法艺术走向社会,从私人书房走向市场,从书法行业走向产业,引领全市人民积极投身于开封文化建设大有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申报“中国书法名城”对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促进开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开封复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