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雄歌微信天翼阅读公众号手机阅读it |
分类: 网络营销 网络趋势 |
再见,传统数字出版
一个手机阅读脑残粉的终极告白
文/雄歌
一直想找个灵感来触动自己,来为我那千丝万缕的情感作为串词,来为我四年来游走在通信、互联网、自由、梦想、成长画上一个句号,来为我新的征程践行,并以此缅怀这些年的数字出版工作生涯,今天终于找到了。
2009年初开始,我开始迷恋上了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特别是手机阅读领域,正是在这种无穷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好奇心驱动下,次年四月,我有幸通过微博进入天翼阅读项目组,并成为最早的团队成员之一,投入到基地营销平台工作中。
另一方面,朋友圈的前辈们却告诉我,运营商做“基地”是无法成功的,移动互联网根本玩不转,没这个基因,如139说客、飞信等。
的确,那前前后后的两年,正是运营商如火如荼建立“基地”的时候。我并不否认他们的观点,但也看到了基地模式在通信业和互联网共融发展的特殊使命,我认为值得参与之中,感受这个时代的脉搏。
说起脉搏,自然有不少把脉的观点,我一直不赞成有一种说法是基地模式阻碍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说增值业务挽救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就以现在我们这个行业为例,运营商介入手机阅读领域,其渠道能力、品牌效应和运营能力推动了我国正版数字阅读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说得再直白一点,它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包括钱),让一些产业链上的要死不活的公司(人)活了过来。作为一个平台,也让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参与其中,培养了很多跨界人才。(不好的方面也是有的,期待有人也撰文说说。)
三年来,因为身处其中,要参与各种行业会议,接触产业链企业里的各色同行,各种前辈,也帮BOSS写写PPT,打打酱油,我也开始装模作样的研究数字出版。作为这个行业的新兵,用流行的话说是屌丝,经常思考,熬夜,码字。写过很多博客,从2009年开始的入门认识《手机阅读改变了什么?》、《手机阅读进入运营商时代》,感受到行业趋势的变化,到2011年开始深入了解运营的变化,发表了有争议的观点《手机阅读的关键并不是内容》,看到一些事实《千万不要买手机阅读》,认识到至今没有被采纳的《速度”是打开“手机阅读”的阀门》(还有一篇来自上海出差的手机阅读产品设计方面的感悟,个人感觉很棒!),发现了《不得不说的5大“手机阅读”误读!》、《无线阅读梦游6大陷境》,认为《“深度阅读”是个扯淡的事!》。
不过,最令我兴奋的是感受到“社会化阅读”的到来,剖析《正在消失的书》和洞察到《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
期间,在同行朋友的支持下,成立杭州移动互联网俱乐部MTC,举办几次关于手机阅读的沙龙,如探讨“手机阅读的趋势”和《2011年手机阅读发展趋势探讨》。
后来,有一些反思更具有意义,但有些观点也不成熟,值得商榷。
2012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产业的发展瓶颈《如何解开手机阅读50亿的魔咒?》,同时也感受到了机会的到来,发现传统的视野无法看到的市场空间的存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给数字出版带来更大的机会《颠覆与重生:2013数字出版的商业机会》。
但从2012年末,整个手机阅读(特别是资讯类)开始发生了悄悄的变化,那就是微信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带来的想象空间。应邀撰写了《南派三叔,雄歌喊你去微信卖书》、《“自助出版”也要被革命了!》等文章,发表在《出版人》杂志上。
大家也知道,09-12年,我也是个微博控,发过很多微博,各色各样,各种感悟和吐槽,现在回过头来看,感觉很多看法和观点十分稚嫩,令人贻笑大方的地方颇多。不过,这样也好,让全国的同行们有空乐一乐。
但正是那份无知、热爱和懵懂,造就了我的激情,持续的学习和进步。
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微博上认识了一帮关注数字出版领域的朋友,也是业界的高人,是我的老师和前辈,如《中国新闻出版报》的程晓龙、ZAKER的屈辰晨、数字出版在线的任殿顺、易观分析师孙培麟,十分科技的李鹏,多看的胡晓东和永赛、中版的李晓琪、百阅的叶逸飞、易文飞等,同时还得到总署的领导,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领导的关心和厚爱,至今倍感荣幸。
三年来,从阅读基地模式的创建到成熟,当然我们也认为也才刚刚开始。
我见证了手机阅读从娱乐阅读到快乐阅读,再到价值阅读的发展,从杂草丛生的原创文学到各种文学类型在数字领域争艳的局面,从盗版盛行到正版阅读越来越多的良好态势。用天翼阅读公司总经理肖伟的话说,现在是星星之火,期待烽火连城。
不是做广告哦,我更见证了天翼阅读用户从0到1个亿的快速发展,其中有声阅读1年时间发展到2000万的用户规模,员工从5-300人的突飞猛进,企业文化的日益健全。我想说,我是幸运的,天翼阅读是一个难得的平台,懂的人懂的。
有人问我,手机阅读还有前途吗?这里说的是非资讯类的。我认为只要人们还要看书,还要学习,还要生活,手机阅读一定会继续存在,数字阅读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就看你如何去玩。
但是,不得不说,目前以拷贝纸质版变电子版,用平台推送的模式,就是我标题所说的“传统数字出版”正在受到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是来自于终端、内容、宽带、平台、资金和品牌,而是来自新生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甚至说现在没有读者了,只有用户。)
另外,以基地模式为代表的手机阅读,必须要用户下载APP才能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而且是基于正版的付费阅读,这种模式对更多的普通用户要求较高,而且推广成本很高。大家都只知道,这些年,没有出现几家赚钱的手机应用,但我们却养肥的很多APP渠道商。
同时,手机阅读应该是轻量级的应用,APP模式给潜在的大规模的用户带来了流量、硬件等方面的门槛,我相信应该有更好的模式来取代它。
雄歌比较喜欢的一位自媒体人许维,曾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做过一次关于数字阅读习惯的调研,微信已经在一小波人中成为排名第一的“阅读软件”,APP已经排到非常后的位置,虽然这个调研不算权威,但也说明了一个趋势。至少在资讯的获取方面,谁都无法否认微信上的《腾讯新闻》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到达率最高的媒体(而不是CCTV的新闻联播)。
这就是我想说的,阅读正在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革“传统数字出版”的命。
接下来,我要短暂休息一会。
如果有关于数字出版、手机阅读、移动互联网、移动营销等方面的内容,也欢迎有缘的朋友与我交流,我将持续关注。
做个小广告,如果你感兴趣,请关注我的认证微信公众号“MTC”。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