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之五:没有书的日子怎么过?

(2007-10-03 10:40:17)
标签:

学习公社

美国高中教育

研究性学习

美国教育

分类: 见闻
 

没有书的日子怎么过?

                                  陆建民

 

本文涉猎书目: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巩昂及其《我在美国读中学》系列、《永不放弃的爱  分享》、黄全愈《天赋教育在美国》及其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卢安克《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本文既非征文,更非论文,而是以征文为契机随意写下的一篇资料性散文。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并且对中外教育之类的话题感兴趣,也许你读了本文不会觉得浪费了时间。谢谢您的阅读。

  

我同时还在看的另一本书,是一个名字叫巩昂的华裔美国中学生写的《我在美国读中学》,说是中学,其实内容还只是初中部分。

关于这个小作者的简介是:生于中国山东,两岁时随父母定居美国。自幼喜好写作,多次获世界华人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在美国中学初中毕业时,获得学校最高奖项——优秀学生金奖和布什总统签署的总统教育奖。

我没法在这儿介绍该书的详细内容,只要看看下面提供的目录选摘就可以窥见一斑。我也相信,如果巩昂没有一对在中国长大,留学后在美国就业的父母亲,如果他还在中国的学校读书,那么他“自幼喜好写作”的个性早就像其他千千万万的同学一样被磨灭了被应试作业挤掉了,他也就不是今天的巩昂了,万幸的是,他没有这些如果。

    《我在美国读中学》目录摘选:

1 初中第一天——新生活的开始

  和蔼可亲的老师们

2 艺术课演讲——追寻大师的足迹

  汤姆的演讲:多才多艺的达·芬奇

  约翰的演讲:印象主义莫奈

  大卫的演讲:抽象派大师毕加索

  鲁克的演讲:印象主义画家雷诺

  泰勒的演讲:后印象主义的天才梵高

3 “23 游览华盛——我的初中毕业之旅

老师们都会教导学生:没有生活哪来写作?是啊,巩昂有这样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他写不出来才怪呢。同样的,我们现在的学生有这样的学校生活吗?没有,那为什么全国的老师还总是在批评自己的学生写文章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学生也有像巩昂那样的学校生涯,他们也会写得出,并且还有很多学生会写得更好。谁曾经说过:很多天才是被扼杀在摇篮里的。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大部分天才是被扼杀在中小学里的。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巩昂”,大吃一惊,原来他已经出书出成系列了。现在中国书店有买的他写的书还有:《美国高中作业·英语卷》、《美国高中作业·理科综合卷》、《美国高中作业·历史卷》、《带你游美国》等等,几乎每一册的介绍中都有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的文字(真假笔者没有查证哦):

一口气读完巩昂的《我在美国上中学》一书,感觉很好,可以让中国学生了解美国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对老师来讲也有参考价值。因为国内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探究性学习,许多教师不太理解,也不知道如何设计一堂探究性的课。巩昂的书中提供了许多实例。  探究式教学表面看来有点乱,没有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掌握的知识还少吗?在这种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自己收集资料、自己探索,他们获得的知识还能不巩固吗?他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还能不发展吗?我真有点佩服他们,竟然让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了解达·芬奇、拉斐尔、莫奈、毕加索,而且理解他们的风格、欣赏他们的绘画的美,真觉得难以理解。  

这套书,在我看来,不仅适合中学生读,而且也适合老师读。我国现在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改革,课改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也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等,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设计探究性教学,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我想,如果读读这本书,会得到启发。                       

我觉得“参考价值”四个字说得最对了,意思就是目前阶段还只是看看的。如果你要想照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做,比如想自己编教材,比如想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做个实验或者写篇作文,呵,会不会影响了考试成绩啊?会不会引发安全问题啊?如果你一意孤行,校长、家长都会将你请出校门。什么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在以分数为准绳的应试教育面前统统是鬼话。顾明远只是一个什么会长,如果是部长说这几句话,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一点点自己孩子的孩子未来的渺茫的希望。

再看看同一作者下列书籍的目录内容,不由得我们不十分吃惊。

    《美国高中作业  英语卷》目录摘选:

作业一 写作训练:我的书房

作业十三 文学创作:现实主义诗三首

作业十四 产品演示:唐代诗集

附篇:法语作业

    《美国高中作业·理科综合卷》目录摘选:

科学作业概况

作业一 自我设计的科学实验 维生素对萝卜的发芽与生长的影响

作业七 实验报告:车子动力的实验

    《美国高中作业·历史卷》目录摘选:

作业一 综合作业:历史文体组合

作业十二 读书报告:《别无选择》

这几册书的介绍中都有以下一段:

作者以亲身经历真实记录了美国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生动展现了充满时代气息的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叙述了美国中学生在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  

中学生可从中充分感受美国中学生在主动·探究·协同性学习模式下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书中大量的素质教育过程描述对于开拓学习视野、培育自己交流合作与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应对综合素质考试都大有启发。  

中学老师通过书中大量介绍的问题·互动·合作性教学案例,可启发教改思路,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对于探索新标要求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方向的高分高能学生也有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和上面的“参考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上面两段介绍文字中都有“启发”这个词,的确,“启发”这个词语在我们这儿很受用,所以也很常用。什么事情别人看了立即可以拿来用,比如中国发明火药了,外国人一受到启发马上做成弹药火炮,而对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永远在“启发”当中。试问,哪一位中国的中小学生不盼望着明天就有这样的“学习与生活”?又有哪一位教师不希望自己马上可以真正在教学中学习、体现“素质教育”?看一看上面只是部分摘选的目录而不必看原书,在强烈的震惊之余,就明白中西方基础教育有多大的距离,中西方的中学生素质有多大的差距啊,说实话,我们的在读大学生甚至许多大学毕业生有这样的素质,这样宽广的知识面吗?几年还是几十年能赶上?我们永远在拿着别人的成果,也即人类光辉思想的结晶而纸上谈兵地“参考”、“借鉴”、“启发”?

 

                                                   2007年5月13日(母亲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