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交流沟通 |
分类: 我的未来我做主 |
应该说,我最早一次考虑大学的选择是在我小学的时候。当然,我那时候没有严肃地考虑在二零零五年冬天会申请的学校,但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认识美国不同的大学。
我的父母来到美国为了上学,因此我最早就认识了明尼苏达大学。后来,我的一些朋友的哥哥和姐姐们进入了大学。从他们那里,我对大学的认识就更广泛了。放暑假时,我和父母经常出去旅游,虽然去参观大学不是我们主要目的,但是我们在路过一个大学时总会停下来看一看。比如我小时候去旧金山,因为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城市相距不远,我们同时参观了这两所大学。关于美国的著名大学,我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知道很多的信息了……
了解大学里独特的文化
从六岁起,我就经常跟随爸爸妈妈利用外出开会或度假旅游的机会到美国的各大学校园里去参观访问。其实爸爸妈妈无论带我到哪个城市,那个城市的知名大学是我们必去的“景点。”在这个“景点”里,你可以尽情地做文化层次上的旅游。一所大学是一座城市的化身, 它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大部分文化。如果把城市当做一部书来读,那么这部书的开篇往往是一所大学。
从六岁到十六岁这十年的时间,我访问了十几所美国著名大学:西北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敦大学、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虽然最后我没有申请所有的这些大学,并且还申请了一些没有参观的大学,但是通过这些大学访问的经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很多。通过参观这些大学,我不光认识了校园的环境,并且通过和大学里不同的人物谈话了解到大学文化。他们不仅让我更了解大学的申请过程,同时也告诉我这些大学是怎样来服务学生的。每所大学都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它使得哈佛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使得斯坦福大学独具特色;使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为之骄傲。正是他们的独特文化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索人生道路的众多途径。
4000 VS 10的选择
到了我高中的第三年(十一年级),我开始严肃的考虑大学的申请过程。
这个过程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来申请;第二、填写大学申请表,撰写申请文章;第三、得到录取通知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大学。
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之间的一大任务就是选出要申请的大学。这时我面对着美国的四千所大学。当然,我有些选择立刻排除了,比如音乐学院、电影学院、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那些领域不是我的特长,也不是我的爱好,但我真正可能申请的学校还是上百所。我应该申请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理工大学或者文理学院、多申请顶尖大学还是也加几个安全系数好的学校(safety)……美国的高中生是多种多样的,要招收容纳这些学生,因此美国大学自身也丰富多样。从一个四千的大群体选出十所大学还是一个非常自然而谨慎的过程。
高中前三年的准备已经铺垫了我的申请资格,并且通过访问校园、高考分数、高中成绩和自己的兴趣,我开始慢慢地筛选出适合我的大学。在这个过程中的另一些资源,尤其是与大学里的老师、学生、招生负责人面对面地接触,为我最后选定的十所大学提供了充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