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玉: 不由自主的拥抱

(2009-02-03 22:05:57)
标签:

文化

分类: 专题

王玉: <wbr>不由自主的拥抱

王玉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属于表象上的清纯派,其作品却透露着着奔放沉雅。王玉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人体与表情来展现挣扎与存在,孤独与无助。她是学版画的,她说自己一直在用最极限的方式来强调人类身体的质感,引人思考被罩入其中,住在其中的灵魂的感受。如此艺术的语言听起来有点晦涩难懂,但她所强调的思考和灵魂也许正是中国新生代的艺术家们在其作品中极力表达的。

择壤而植

王玉的作品中通常会表达个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认为那是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共通性,人和其灵魂的高度复杂与微妙是自己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她说自己创作时候的灵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我自己的每阶段的情绪状态中,来源于各种视觉媒介传达的,触动我的眼神,姿态,预示,感动,异想…我把这种触动,像抽丝一样把它从人物们的隐秘中拉出来。”

对于材料运用的发现让王玉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提到当时的代表作,她说:“代表作是几幅小幅,两个身体的紧密拥抱。创作原因和创作历程可能是非常想说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人的内心的感动,需要和表达是完全相通的,无论男女说到底是一样的。开始的时候我卖了一个很小幅,一千欧元,现在其他我自己珍藏。”

相对与其他的行业,艺术创作受到客观因素的印象比较大,其独立性也会相对受到制约,王玉承认自己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她说,“我本人的思想是在客观的环境中生长存活的着的,我脱离不了客观环境,它也是我作品的土壤,如果我没来法国生活了7年的话,作品从里到外肯定都是和现在不同的。”

久居法国的王玉的画在国外卖的很好,也颇受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或许是法国这个过度更适合艺术的自由发展,王玉在那里学习工作了7年,她说法国让她的心灵上得到了谦卑与平和,并让她意识到在文化与艺术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且渺小的。“当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渺小的,才可以平和的吸收大量的营养。在法国我学会了尊重,尊重别人的独特性和优点,哪怕是一点优点,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像一个涨饱的气球一样去鄙夷和评价别人,那样自己则会什么也容不下。”王玉在2003年毕业于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后,便一直生活工作在巴黎,她的很多个展也是在法国展出的。对王玉来说,法国的学习和生活让她完成了一次涅槃。也让她涤除了年轻人本有的浮躁与激进。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否真的要到欧洲的某个国度才能完成一次成长与升华呢?这也许是个问题。张晓刚在自我封闭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盘桓在欧洲。在德国的三个月,几乎每天都要看一个展览。每天一瓶水一个面包,到一个城市,从火车站直奔美术馆,看完了再上火车到下一个城市。看到后来,一进博物馆大门几乎都要吐。对欧洲美术史的研究与欧洲艺术的留恋是否真的是中国当代艺术被西方认可和接受的条件吗?这似乎已然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赖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唯养是从

 当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对我影象最大的,是一位,毕加索。现在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众多’的当代艺术家,是巴黎这个视觉窗口的力量。不只是画家,雕塑,摄影,电影,戏剧舞蹈,设计,各种创造。它像一个能量巨大的宝库,谁都在其中汲取营养,也向其中在注入自己的能量,没有什么新鲜的创造是一个人的功劳。 

对与当代的艺术家,王玉说自己很喜欢97岁在纽约生活的法国艺术家Louise BOURGOISE,和德国的 Polke SIGMAR。“前者媒介领域很广, 她有着毕加索式点石成金巫师般的才华,充满了幽默,讽刺和出其不意。最喜欢的她的作品是大理石雕塑‘父亲’,一个无头的半人半兽半公半母结合的雕像,极具讽刺和古典手法的完美。Polke SIGMAR是以丝布代画布,材料技术上结合印刷和清漆和画材,效果自由,宏大,丰富光怪陆离且无法揣摩,题材上却非常人文,深邃令人驻足深思。最喜欢的他在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4幅超巨型‘绘画’”。

每一个中国的艺术家都会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年以后,当王玉博览了欧洲众多大师们的作品后,她是重新拾起了中国的艺术与精神。“ 以前兴趣不大,印象中总是它墨守陈规的一面。现在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推移,现在开始珍惜它的独特魅力,这种毕加索和孩子才有的巧夺天工的自由让我很折服。他们的创造是和自然合作的,不是要在画面中控制所有的要素,而是跟他们合作,墨,水,纸都在创造,艺术家是指挥。现在这种精神开始逐渐进驻我的画面,即使我用的是画布和胶等材料。”

问及面对当代艺术市场的纷乱和财富的渗透对她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有没有让她变得急功近利?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她直接而简单的回答说那一切都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也没有因此而有过什么困惑。“ 就像我在屋里忙乐,外面刮风下雨实在是玻璃外面的事。”用一种两耳不闻窗外的态度在专心于自己的作品,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件幸事,似乎只有这样的专注才才能成就自己,完成自己的追求。

当作品被热卖的时候,则会导致某些艺术家创作上的流水作业与创作思想的枯竭,也会让人你会忽视作品的思想性和创作。对待这种现象王玉说:“创作的枯竭的现象经常是重复自己,这个现象多数不是等到热卖了才有的。创作重复自己是我从没有过的,因为我的每张作品都是在说话,他们对我来说存在的价值就是这个,替我说话的媒介,我每次要说的话都不一样,财富不可能使我失去说话的愿望。  思想性,其实是我自己的思想通过画面来传达,它是我这些人物存在的唯一原因,忽视它我也就没内容可工作了。创作态度其实是把话说清得愿望有多大,它一直来自于我,外界对我的影响应该是想说的话的内容有变化。”

与当今艺术界的F4比起来,没有经历过星星画展和85新潮的王玉或许之能算是一个新生代的艺术家, 但王玉们的作品更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他们的作品在大张旗鼓鸣锣开道,由于他们久居海外,备受西方艺术的熏陶与影响,致使他们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体的行为。他们觉得个性与思想上的自由与奔放是他们的作品被西方更多的接受和认可上的原因,殊不知,任何一个作品之所以有意义、会被接受都是在一个共有的语境之下才有可能的,而这一语境的建构往往要依赖艺术家群体的“文化自觉”,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惑主
后一篇:我看人看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