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里的居民(六)- 地坪风雨桥

标签:
侗族黔东南地坪风雨桥旅游 |
分类: 行走江湖 |
由于此次是来工作的,并非旅游,所以根本没做任何攻略。
到了参观地坪风雨桥的那天,我都不知道原来地坪风雨桥那么出名。有的旅游书上甚至把地坪风雨桥列
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也有说十大名桥之一的风雨桥是广西三江侗族的风雨桥。
从龙额村开车过来,也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这里更接近广西,气候上也更像广西而不是贵州,他们自己也说他们看桂林的天气预报。
我到了龙额,则经历了到贵州以来最热的几天。
百度的介绍:
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史上曾多
次修葺。桥长57.61米,宽5.2米,该桥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
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
桥廊内设有长凳,即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和观赏风景,
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
还有使人叹服的是整座桥的梁、柱、仿、板等木构件,全系穿榫逗扣衔接拼合,不用一钉一铆,
各处严丝合缝,年长日久也未稍许松动走形,可见工艺的精湛。
这也是之前提到过的侗族三宝之一的风雨桥,还有鼓楼和大歌。从建筑上来看,风雨桥和鼓楼就是侗族的标志
性建筑,一般去到侗寨都会看到(除了规模比较小的侗寨之外)
不用一钉一铆确实很神奇,我记得在剑桥看到的数学桥也是号称不用一钉一铆而建的,在建筑技术层面,不
知道和我们的桥是否有相同之处
看到有顶的小木棚了吗?那就是最原生态的厕所,下面直接就是农田,直接浇灌施肥
当地小孩子在河中嬉戏,那么美丽的小河里可惜都是刺眼的塑料垃圾,多数是小孩吃了冰棍的塑料外包装,
就这么漂在河面上,村民也没感觉
放眼望去,长木头上有三处开凿的地方,他们解释说,就是三层楼。
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也学习如何盖木楼,如何搭建风雨桥?
我们看到干木工活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
地坪风雨桥,这次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了,真的自己到这边旅游的话,估计我会嫌路途太遥远,
从广西过来更方便些。
要走了,再看一眼龙额的沿河人家
(红色T恤的小伙子是另一机构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