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张志斌的现代山水画
(2009-08-05 10:39:30)
标签:
杂谈 |
吁请人的出场或者离场
——赏读张志斌的现代山水画
雄峙峻峰,苍阔辽远;飞瀑流泉,曲折潺缓;高空远天,长鸣飞雁。站在张志斌的现代山水画前,静静观悟,竟渐渐痴了,不由地被张志斌的一枝画笔所牵引,循了这浓淡不一的墨迹,暂离了这喧嚣的尘世,进入了一个澄明的世界,在那里安放下疲惫又躁动的心,听那山唱,那松吟,那水流,那雁鸣,那清风,成了一个有福了的人。
许是出生在拥有五岳之尊的齐鲁大地的缘由,让张志斌对北方的山水情有独钟,喜欢在雄奇壮美的山水间演绎精神的高蹈。张志斌的山水画,从传统走来,却又明显印上了现代情感的烙痕。张志斌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理,对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进行了耐心的解构后的建构,于是,我们看到了,他那些被绝大多数画家所忌讳的拥挤稠密的画面上,少有了传统山水以空白求虚远的风格,在这些避虚就实,酣畅淋漓的笔墨间,隐藏着的是画家的大胆自信、推陈出新。那些因拥挤稠密,而更加雄壮奇美、平衡稳健的画面,以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扑面而来,给我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张志斌曾说过,“对大自然的迷恋源于内心不倦的激情”。正是凭着这种激情和迷恋,张志斌顽强的坚守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完善着自己的绘画形制,很好的印证了石涛老人的“法自我立”至理名言。
其实,一个画家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完成自己的图式,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画家在他的画面的背后倾注了多少生命的思考、情感的顿悟以及精神高度的确立,还有是否留下了足够多的道路,能让足够多的人绕到画面的背后,找到“象内之旨,弦外之音”,让心灵为之颤动、共鸣。
当你被张志斌的画笔牵引着,走进了他的山水画里后,面对着山、水、树、雁、风、草、茅屋、古寺等等时,你总是感觉少点什么,四顾寻找才发现,这里是“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啊!你恍然后又不解了,人去哪里了?为什么还没回来?你开始了关于人最本质上的哲学思考。这古寺,这山道,这茅屋以及晾晒在茅屋边上的衣服,都在昭示着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都在吁请着人的出场。于是,你开始寻找,在深山里仔细的寻找,希望找到一个甚至更多的人,找呀,找呀,你找的累了,可是还没找到一个人,你有些灰心了,就坐在溪水旁边石头上休息一下,突然你看到水里的一个人的倒影,你终于找到了“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你成了世界上最最有福了的人,因为你找到了自己。
张志斌用手中的画笔,在吁请人的出场的同时,又在吁请人的离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古诗里那清新幽静的画面,今天的我们该去哪里寻找?古时文人墨客常常畅游并为之吟诵描绘的名山大川,现如今都成了旅游胜地,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哪能找到那份清新那份幽静?失去了净土和乐园的人们,在都市的狭小空间里,加倍的思念那远逝了的清净。张志斌在点擦皴染间,完成了精神在高处的辨证融合,为我们营造着那可以存放梦想的空间,让我们的“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足够的精神高度和精神强度,才能创作出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来,而张志斌在这方面的修炼足以令人佩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志斌的现代山水作品会在艺术之林得以彰显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2007、8、11日泉城凤凰山下
(张志斌,1954年生,山东东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滨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