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上诗评——王小妮诗歌简评

(2018-04-11 15:13:26)
标签:

淮上诗评

王小妮

诗歌

分类: 诗歌评论

淮上诗评(第七十期)

王小妮诗歌简评

评论家徐敬亚在《一个人怎样飞起来——王小妮论》中,这样概括王小妮的诗歌创作,他说:“一个普通的人,在二十余年中,怎样被生存,被自己,一步步磨砺成了诗人!直至飞起。”这里,他不仅概括了王小妮诗歌创作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王小妮诗歌立场与内在的精神特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小妮以《印象二首》享誉诗坛。但她的成名作却与当时的诗歌主流迥然有别。照徐敬亚的说法,“她是一个绝对自发的诗人。她有的,只是特殊年代里一个普通灵魂所感受到的重压与沉闷。”她几乎是凭借着心灵的直觉,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与“阳光站在一起”,与美与善站在一起,与诗歌站在一起的。当一个时代都纠结于历史的政治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极为现实与功利的表达与诉求时,王小妮却直觉地听从于心灵的渴望,沉浸于形而上的精神上的探寻与皈依,朝向人文理想之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探寻与皈依,王小妮是发自一个普通人的真诚,而丝毫没有贵族化精英化的姿态、表情与腔调。甚至,她的表达方式也是口语的——“在装腔作势的八十年代初”,这是多么的独特而珍贵。此中的“人文深度,甚至超过了当时追求史诗写作的诗人们的穿透力”(徐敬亚语)。早期的王小妮的诗就是这样透明的、朴素的、真诚的。它的力量与其说是来自思想与锐见,不如说是源自普通人心灵的直觉、天赋的语感与本体意义上的真诚和善良。

是的,王小妮的“起飞”是自发的,更是平凡而普通的。这决定了她始终以平民的立场写作,以一个普通的生存者发声。多年来,她的诗写一直不取宏达叙述,她坚持日常书写有时甚至是边缘式的书写。王小妮说:“诗人和诗必须心甘情愿地呆在边缘。”她又说:“不体会到平凡,就不可能是个好诗人。”我们在王小妮那里读到了大量的日常的甚或是边缘的诗写。诗人用心地写淘米、洗菜、煮饭、削梨子、探病、看朋友、注视伤口、喝饮料等等,在中国,还没有哪个诗人将如此的日常写得那么诗意独特而深邃。“她平静而从容地述说因真实而美丽的人话,执着地寻找和捕捉对这个世界本身的真实感受,从而将女性诗歌话语主体由女神还原到女人。”这样一种诗写,是“独特到平凡的境界”的诗写。不止如此,在王小妮这样的书写里,有着对日常生活敏锐的发现,那种平凡人生深藏的凶险与丑恶、磨难与疼痛、承受与消亡……“只有我一直逆着风雪/脸色一年比一年凉”“伤口比哭还要深 /写下来就已经浑身冰凉”。

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她深味普通人生存的苦难与艰辛,看护着普通人生存的信念与尊严。她说:“从今以后/崇高的容器都空着”“我在这城里/无声地做一个诗人”她还写道:“我和我的头发/鼓舞起来/世界被我的节奏吹拂/一走路/阳光就凑来照耀/我身上/顿然生长出自己的温暖”……在她的诗里最可宝贵的,恰恰就是这种源自骨子里的平民品格、生存信念与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平民立场,王小妮深深理解与尊重普通的劳动者,那些生存于底层的人。她关于他们的诗写也就显得真诚、醇厚而明亮。她写割稻人:“我要过去喊他们一声/看看那些含金量最低的脸/看看他们流出什么颜色的汗”;她写果农:“黑棉衣刮破了/藏在背脊里的银子露出来……他说树死了他也不活了/他以为他还储存了另一条性命吗”;她写土豆:“没有什么打击/能超过一筐土豆的打击”……不独如此,她还以他们为“黑色镜子”反观自己,发出“这时候,观察就是残忍/我已经不常感觉饿,不常感觉冷,不常感觉黑/不能再做个不知悲悯的人”忏悔。如此,“这一切返身指向自身,指向一个内疚的自己,它暗示了仁慈和柔软的力量”(耿占春语)而她对虚假丑恶、强权霸道和黑暗不公的事物,她则给予王小妮式的讥刺与抨击,那是一种轻喜剧式的戏谑,一种不乏幽默的揭露与嘲讽,这是她诗歌的另一种色调与声部。

王小妮大约是诗坛最早采用口语写作的诗人之一。王小妮的诗有极好的直觉与语感,质朴、率真与活脱,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本真的写作状态,照王小妮自己的话说就是:“自然”。正是基于普通人立场的诗写,使得她诗歌直觉的天赋与强劲的艺术想象力能如此地毫无顾忌,避免了瞻前顾后的患得患失,得以尽情地挥洒,从而呈现出自由的、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面貌。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王小妮,满族,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曾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美国安高诗歌奖;茶花杯艾青诗歌奖 2004 华语文学传媒奖诗歌奖 2004 新诗界诗歌国际奖;2004 获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汉语诗歌奖等。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水莲为什么来到人间
 
许多完美的东西生在水里。
人因为不满意
才去欣赏银龙鱼和珊瑚。
 
我带着水莲回家
看它日夜开合像一个勤劳的人。
天光将灭
它就要闭上紫色的眼睛
这将是我最后见到的颜色。
我早说过
时间不会再多了。
 
现在它们默默守在窗口
它生得太好了
晚上终于找到了秉烛人
夜深得见了底
我们的缺点一点点显现出来。
 
花不觉得生命太短
人却活得太长了
耐心已经磨得又轻又碎又飘。
水动而花开
谁都知道我们总是犯错误。
 
怎么样沉得住气
学习植物简单地活着。
所以水莲在早晨的微光里开了
像导师又像书童
像不绝的水又像短促的花。

 

 

我要种一片自由的葵花
  
                               春天就这样像一队逃兵溜过去了
                               路人都还穿着去年的囚衣。
                          太阳千辛万苦
                               照不绿水泥的城。
  
                               一条水养着脸色发黄的平原
                               养着他种了田又作战
                               作了战再种田。
                               前后千里
                               不见松不见柳不见荷不见竹。
  
                               我不相信
                               那个荷兰人
                               敢把金黄的油彩全部用尽。
                               我们在起风的傍晚出门
                               给灰沉的河岸
                               添一点活着的颜色。
  
                               种子在布袋里着急。
                               我走到哪儿
                               哪儿就松软如初。
                               哪儿都肥沃啊
                               多少君王睡在脚下
                               压烂了一层层锦绣龙袍。
  
                               在古洛阳和古开封之间
                               我们翻开疆土
                               种一片黄瓣的葵花
                               把自由带给今天的世人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