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诗评——王小妮诗歌简评
(2018-04-11 15:13:26)
标签:
淮上诗评王小妮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七十期)
王小妮诗歌简评
评论家徐敬亚在《一个人怎样飞起来——王小妮论》中,这样概括王小妮的诗歌创作,他说:“一个普通的人,在二十余年中,怎样被生存,被自己,一步步磨砺成了诗人!直至飞起。”这里,他不仅概括了王小妮诗歌创作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王小妮诗歌立场与内在的精神特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小妮以《印象二首》享誉诗坛。但她的成名作却与当时的诗歌主流迥然有别。照徐敬亚的说法,“她是一个绝对自发的诗人。她有的,只是特殊年代里一个普通灵魂所感受到的重压与沉闷。”她几乎是凭借着心灵的直觉,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与“阳光站在一起”,与美与善站在一起,与诗歌站在一起的。当一个时代都纠结于历史的政治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极为现实与功利的表达与诉求时,王小妮却直觉地听从于心灵的渴望,沉浸于形而上的精神上的探寻与皈依,朝向人文理想之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探寻与皈依,王小妮是发自一个普通人的真诚,而丝毫没有贵族化精英化的姿态、表情与腔调。甚至,她的表达方式也是口语的——“在装腔作势的八十年代初”,这是多么的独特而珍贵。此中的“人文深度,甚至超过了当时追求史诗写作的诗人们的穿透力”(徐敬亚语)。早期的王小妮的诗就是这样透明的、朴素的、真诚的。它的力量与其说是来自思想与锐见,不如说是源自普通人心灵的直觉、天赋的语感与本体意义上的真诚和善良。
是的,王小妮的“起飞”是自发的,更是平凡而普通的。这决定了她始终以平民的立场写作,以一个普通的生存者发声。多年来,她的诗写一直不取宏达叙述,她坚持日常书写有时甚至是边缘式的书写。王小妮说:“诗人和诗必须心甘情愿地呆在边缘。”她又说:“不体会到平凡,就不可能是个好诗人。”我们在王小妮那里读到了大量的日常的甚或是边缘的诗写。诗人用心地写淘米、洗菜、煮饭、削梨子、探病、看朋友、注视伤口、喝饮料等等,在中国,还没有哪个诗人将如此的日常写得那么诗意独特而深邃。“她平静而从容地述说因真实而美丽的人话,执着地寻找和捕捉对这个世界本身的真实感受,从而将女性诗歌话语主体由女神还原到女人。”这样一种诗写,是“独特到平凡的境界”的诗写。不止如此,在王小妮这样的书写里,有着对日常生活敏锐的发现,那种平凡人生深藏的凶险与丑恶、磨难与疼痛、承受与消亡……“只有我一直逆着风雪/脸色一年比一年凉”“伤口比哭还要深 /写下来就已经浑身冰凉”。
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她深味普通人生存的苦难与艰辛,看护着普通人生存的信念与尊严。她说:“从今以后/崇高的容器都空着”“我在这城里/无声地做一个诗人”她还写道:“我和我的头发/鼓舞起来/世界被我的节奏吹拂/一走路/阳光就凑来照耀/我身上/顿然生长出自己的温暖”……在她的诗里最可宝贵的,恰恰就是这种源自骨子里的平民品格、生存信念与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平民立场,王小妮深深理解与尊重普通的劳动者,那些生存于底层的人。她关于他们的诗写也就显得真诚、醇厚而明亮。她写割稻人:“我要过去喊他们一声/看看那些含金量最低的脸/看看他们流出什么颜色的汗”;她写果农:“黑棉衣刮破了/藏在背脊里的银子露出来……他说树死了他也不活了/他以为他还储存了另一条性命吗”;她写土豆:“没有什么打击/能超过一筐土豆的打击”……不独如此,她还以他们为“黑色镜子”反观自己,发出“这时候,观察就是残忍/我已经不常感觉饿,不常感觉冷,不常感觉黑/不能再做个不知悲悯的人”忏悔。如此,“这一切返身指向自身,指向一个内疚的自己,它暗示了仁慈和柔软的力量”(耿占春语)而她对虚假丑恶、强权霸道和黑暗不公的事物,她则给予王小妮式的讥刺与抨击,那是一种轻喜剧式的戏谑,一种不乏幽默的揭露与嘲讽,这是她诗歌的另一种色调与声部。
王小妮大约是诗坛最早采用口语写作的诗人之一。王小妮的诗有极好的直觉与语感,质朴、率真与活脱,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本真的写作状态,照王小妮自己的话说就是:“自然”。正是基于普通人立场的诗写,使得她诗歌直觉的天赋与强劲的艺术想象力能如此地毫无顾忌,避免了瞻前顾后的患得患失,得以尽情地挥洒,从而呈现出自由的、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面貌。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王小妮,满族,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曾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美国安高诗歌奖;茶花杯艾青诗歌奖
水莲为什么来到人间
许多完美的东西生在水里。
人因为不满意
才去欣赏银龙鱼和珊瑚。
我带着水莲回家
看它日夜开合像一个勤劳的人。
天光将灭
它就要闭上紫色的眼睛
这将是我最后见到的颜色。
我早说过
时间不会再多了。
现在它们默默守在窗口
它生得太好了
晚上终于找到了秉烛人
夜深得见了底
我们的缺点一点点显现出来。
花不觉得生命太短
人却活得太长了
耐心已经磨得又轻又碎又飘。
水动而花开
谁都知道我们总是犯错误。
怎么样沉得住气
学习植物简单地活着。
所以水莲在早晨的微光里开了
像导师又像书童
像不绝的水又像短促的花。
我要种一片自由的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