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诗评——杨炼诗歌简评
(2018-03-09 15:02:41)
标签:
淮上诗评杨炼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六十三期)
诗人杨炼的名字虽说一开始是和朦胧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杨炼本人曾屡次表达过自己的立场与诗学主张。事实上,杨炼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诗写方向与路径,拥有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追求。
从最初的抒情诗也可以看出,杨炼的诗歌有着特别强烈与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从这种体验中获得了诗歌的启示与灵感,也形成了他诗歌的言语方式和基本的美学特征。他的诗写主观色彩极其鲜明,其初登诗坛的作品清新、洒脱,充满着理想主义精神。杨连自己也说:“基于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压迫和思考,‘我’作为反抗者,比较接近浪漫主义的自我”。这应该说和朦胧诗群体的一些审美特征比较接近。但很快,杨炼就走向了自己的诗学探索之路。其标志就是一大批历史文化诗写的作品问世,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在诗坛引起轰动的《诺日朗》的诞生。一般的论者往往仅看到这些作品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美学特征,其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历史文化诗写的背后是杨炼个我生命意志的高扬与主体精神的强劲挥洒。看不到这点,也就无法理解之后杨炼诗歌不断纵深与开拓的内在精神逻辑。
这之后杨炼又创作了一大批的诗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诗《
就个人的阅读而言,我以为杨炼一直是延续着其诗歌强劲的抒情性风格,诗里主观性也一直鲜明而强烈。英国学者米娜曾对此分析道:“在杨炼早期几乎所有的作品(从1979 --1989年)中,人物都通过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在场;而在1989年之后的诗作中,人称代词‘我’的频率减低,被自我指称代词‘你’所取代,或根本就消失了。”这样的分析无疑是很专业的。如果说“我”的在场着重于对个我生命意志的高扬与宣泄、对存在与命运的诘问与探寻、对宇宙宏观与微观神秘的烛照与洞察……那么,“你”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话与互文,是向着无限可能性的伸展与辐射,甚至是诗人“我”与另一个自己的反复辩驳、深入持久的对话并在这样的辩驳与对话中抵达一种诗意的深刻与坚硬的内核……而无论是前期“我”的在场,还是后来的“你”的替换,实际上都表明杨炼对世界的探寻、对个我命运的抗争与对存在的不懈追问。而在杨炼看来,对世界的探寻与反抗实际上就是对诗人自己的探寻与反抗。杨炼说,反抗地狱意即反抗自己。“因为一个诗人,现实、历史、语言、文化、大自然、迥异的国度、变化的时代……”“一切,都构成一个‘自我’的内在层次;和一首诗的内在深度”。而“谁创作,世界就环绕谁构成一个同心圆。朝向他自己内部更黑暗的唯一方向”。因此,杨炼虽然延续着抒情诗写的风格,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体诗学和意像系统”,形成了他的“漂泊”视野、语境与审美特质以及他独有的“死亡形而上学”,从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诗坛依旧占据着不可替代且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杨炼,当代著名诗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此外还有《叙事诗》等重要诗作。1999年,获得意大利FLAIANO国际诗歌奖;同年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2012年,杨炼获得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任评审团主席的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12年,获得德国柏林"超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奖金。2013年,获天铎长诗奖,2014年获卡普里国际诗歌奖。
大海停止之处(节选)
单调的与被单调重复的
一个独处悬崖的人比悬崖更像是尽头
你
眼睛
那看见白昼的与被白昼剥光的
时间
一根鱼骨被打磨得更尖不可能是错误
一滴血
象牙过时而残酷像一座阳台
树木
这间雪白病房里
乳房袒露在屋顶上
改变每只不够粗壮的手
天空的两腿被床栏固定
给了海
一只蟑螂抽搐得酷似人类
过去的与被过去吐出的
这现实
否定一座蓝色悬崖
否定了翅膀的大海早已被摔碎
你脸上
而盯着尽头的眼睛是一只鲜牡蛎
正无尽地返回隔夜坏死之处
《易经》、你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