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诗评(第四十四期)
李不嫁诗歌简评
李不嫁的诗既有历史的诗写,又有现实的关照,其中不乏哲人的锐见与追问,又深含着人性的温情与悲悯。
李不嫁的诗是很精纯的口语诗写。与常见的口语诗不同的是,他的诗少有口语的那种日常性的浮泛、絮叨与琐碎,那种过于感性的单薄、松散与干脆。相反,他的诗很精到,很耐人咀嚼。他的诗里有着逼人警醒的锐见,一种底蕴坚实的意味,一种引人深味的沉思与睿智。在他的看似平铺直叙的陈述中,他的诗写演绎着,剥离着,还原着,道出真相,也道出一个真正的诗人眼中的历史正义与家国情怀。同时,这种口语恰恰因为实在浅显,明白无碍,又构成对貌似神圣与伟岸、实则虚伪与欺骗的无情揭露与尖锐嘲讽。
李不嫁还有一些诗则有一种隐忍不发的苍凉与厚重,一种曾经“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生命的真实体验、感悟与领会。这些诗浸透着生存艰涩的况味,饱含一个热血男儿的坚韧与刚劲。在这些关乎生命、人性与亲情的叙写中,见出一个诗人真实的生命质地,独特的性情志趣与无法仿效的诗学风格。他的这些诗常常是计白当黑,举重若轻,一如空谷传音。而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往往在不言而言之际构成了精准的抵达,一种直抵心灵的诗性照亮与点燃。
需要指出的是,李不嫁独一无二的诗写视角,那种锐利的有时甚至是惊心动魄的发现,那种语词的巨大的张力与殊异的灵感的获得,在我以为是源自比写诗的冲动大得多的真实而高贵的生命冲动。正像李不嫁自己所说的,诗歌“是一个时代的良心。而诗歌的良心,是一代代诗人们接力的火炬”,他要高高举起。在他看来,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李不嫁,男性公民,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哲学系高材生,中南大学兼职教授。1966年生于湖南桃花江,80年代开始写作,在1986年参加“现代诗流派大展”,当时用的名字是李杰波。90年代初停笔,2014年回归诗坛。因其作品的特立独行与人文启蒙精神,被称为湖南的老诗骨。
一个人的长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獠牙
晚年的祖父不碰刀枪,也憎恨
朝林中的鸟兽开枪。他有过
在山坡上的玉米地里
和野猪徒手搏斗的经历
几百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的双方
像一对重归于好的兄弟
昏昏沉沉地睡到了一起
那头野兽提前醒来,返身密林前
通人性似地,拱了拱他的身体
有多少次,风烛残年的祖父
挣扎着喊它出来,陪自己再睡一晚:
这世上,终有举不起的拳头、一折就弯的獠牙
安徽网同步推出。所引诗人作品均无稿酬,如有不同意者请告知,博主立即予以撤销,并致歉意。安徽网址:http://hn.ahwang.cn/shuhua/2016/0628/1534696.shtml。感谢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