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创作中的映衬之美(随笔)

(2011-08-29 21:49:47)
标签:

小说艺术

映衬手法

爱情

堂吉诃德

杂谈

分类: 随笔

 

                                   小说创作中的映衬之美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事物,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从侧面、反面等来表现的一种写作技巧。既然是映衬,那么,就包含了映照和衬托两个意思。映照,就是用一些常见的容易感知的事物将那不大容易表现的或者比较虚的事物映射、反照出来。衬托,就是用一些事物把所要表现的事物陪衬烘托出来。这里说映衬,实际上是把这两者合起来而言的。

    映衬,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方法。一般来讲,如果在诗歌、散文中,映衬作为修辞方法用得比较多。而在小说中,则常常是作为表现手法来用的。

                                     一、感觉映衬

    所谓感觉映衬,就是通过写人物的感觉来映衬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或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小说中,有些事物直接写一是难度大,二是所费笔墨多。高明的作家,常常采用写人物的感觉映衬来达到写作目的。下面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立在墙外进不去,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是不一样的,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唯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 《碑》选自《小说月报》1996年第10期。作者:许辉)

    清明之际,罗永才要为死去的妻女洗块碑。洗碑的匠人是王麻子。罗永才慕名而来。选文写的就是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最精彩的就是那一段洗碑的声音的描写。好在哪?首先,这声音是罗永才听到的,它映衬出罗永才此时此刻微妙的内心情感,那洗碑声勾起他对亲人无限的念想与一腔心语,情不自禁地“如泣如诉”!其次,这声音映衬出工匠的精神境界。他竟能能使机械的洗碑之声达到“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的境界。这就不是一般的技艺了,这里面有对死者的敬畏,对生者的同情,有对过往岁月的了悟,有对未知红尘的淡定……这一切,都融入那种“如泣如诉”的渡人又渡己的悲悯与虔诚,都融入那种“一锤一锤”的恒久而执着的修为。

                                     二、细节映衬

    好的小说常常是波澜起伏的,在常人不经意的时候,运用细节映衬,达到很好地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推涌故事高潮等等的效果。这样的细节,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下面这个例子。

   我忽然感觉到了父亲的不平常。他在掩饰。那些从容后面,全是惊慌。他微笑着,有些艰难,有些吃力——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他慢慢地喝了一口汤,强自镇定。母亲也笑着。她正把一筷子菜夹到父亲碗里。我停下来,看着父亲,忽然跑到他的身后,把一根麦秸屑从他的头发上择下来。父亲惊诧地看着饭桌上的麦秸屑,它无辜地躺在那里,细,而且小,简直微不足道。然而,我分明感觉到父亲刹那间的震颤。我是说,父亲的内心,剧烈地摇晃了一下。灯光也倏忽间亮了,也只是一瞬间的事。那一根麦秸屑,衬了乌沉沉的饭桌,变得是那么的触目。那一刻,似乎一切都昭然若揭了。母亲抬眼看了一下电灯,咕哝道,这电压,不稳。一只蛾子在灯前跌跌撞撞,显得既悲壮,也让人感到苍凉。

                           (《爱情到处流传》选自《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作者付秀莹)

    一个五岁的女孩和伙伴们在草垛中玩捉迷藏,无意间发现了父亲和四婶间的私情。晚上一家人吃饭。父亲掩饰、从容,甚至还微笑,母亲虽早知道底细,却压制着内心的酸苦与悲伤,也笑着,竭尽全力维系着父亲的体面,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和平安,维系着自己的情感和尊严。就在这时,女孩把一根麦秸屑从父亲头发上择下来,这样的一个极其细小的动作,如电光石火,映照出一个家庭剧烈的摇晃,映照父母情感历程的跌跌撞撞,映照出乡间爱情曾经的悲壮与苍凉。读来,人们在享受“爱情到处流传”的故事的同时,也由衷地为作家的神来之笔所叹服。

                                    三、景物映衬

    景物映衬是文学作品中采用做多、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惟其如此,用起来容易流于俗套,雷同,浮浅。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破坏作品的艺术品位。好的景物映衬手法的运用,应该是独特而含蓄的,令人思索回味的。如下例。

    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他没有听见我进来。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②万籁俱寂。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放在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选自《父亲坐在黑暗中》,见《外国超级短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1991      年 ;作者:杰罗姆·魏德曼朱佳良翻译。)

    像很多年迈的父亲一样,文中的父亲喜欢待在黑暗之中,一夜一夜,他默默无语,似沉思像追忆又如同是在等待或者是在聆听与倾诉……父亲的这些行为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感到神秘莫测,我们有时很关切却又常常有些不安。这是一个年龄层的人们的特殊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岁月沧桑的最终的沉淀…….作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父亲夜夜沉浸其中的夜晚,写出了那宁静夜晚中神秘的声响与气息,那愉悦奇妙而特殊的感觉,从而映照出父亲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要我们关注,教我们倾听,令我们思考,使我们敬畏。

                                    四、人物映衬

    除了上述几种映衬手法的妙用之外,为小说家们喜欢采用的还有用人物来映衬的手法。可以说优秀的经典的小说,大多有着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与薛宝钗,如左拉的《陪衬人》等等。还有如下面的例子。

    唐吉诃德又看了看桑乔,见他鼓着腮,满嘴含笑,显然有些憋不住了。唐吉诃德对他恼不得,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桑乔见主人已经开了头,自己也开怀大笑起来,笑得双手捧腹,以免笑破了肚皮。桑乔停了四次,又笑了四次,而且始终笑得那么开心。这回唐吉诃德怒不可遏了。这时,只听桑乔以嘲笑的口吻说:“你该知道,桑乔朋友,承蒙老天厚爱,我出生在这个铁器时代是为了重振金黄时代或黄金时代。各种危险、伟迹和壮举都是为我准备的……”

               (选自《堂吉诃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作者:塞万提斯,刘京胜翻译)

    堂吉诃德又高又瘦,桑乔又矮又胖;堂吉诃德被骑士文学迷了心窍,满脑子乌托邦的幻想,一心想行侠仗义,桑乔憨厚朴实,对世界的认识相对比较还算现实。两人就构成了非常有趣而巧妙的映衬关系。这段引文写他们走进一片高高的树林,微风吹动着树叶,产生出一种可怕的响声。这种孤独、荒僻、黑夜和水声,再加上树叶的窸窣声,令人产生一种恐惧。但是,堂吉诃德英勇无畏,俨然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他对桑乔就说了划线的这段话。一会,他们又听到一种可怕的敲击声。堂吉诃德便又要去冒险,甚至准备牺牲。天亮后才发现,那发出声响的不过是砑布机上六个槌子交替发出的拍打的声响。这时桑乔不仅嘲笑着他的主人,还学着主人的口吻,把主人说的话原封不动地模仿出来。这一段文字很有反讽与戏仿的意味,既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桑乔憨厚可爱的性格,也有力地映衬出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使我们对他身上体现的那种精神,既为之感动又觉得可笑,从而引发出对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悖谬与冲突的沉思,对存在的意义与荒诞的处境发出追问。

    由上述分析可见,映衬手法在小说创作中,是有着很明显的艺术优势的。用得好,能使得小说满篇生辉,成为经典。当然,小说创作是追求整体艺术效果的。映衬手法的运用也要服从小说的整体效果。特别是运用起来不能生硬,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故弄玄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