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来,动一动,大脑更专注/[美]安妮·墨菲·保罗吴艳红等译
(2024-01-15 11:46:46)
标签:
财经管理教育时评文化 |
虽然我们总是以为,仅靠大脑就可以掌控脑力活动,但做些动作,实际上通常会比光动脑子更有效,这就是所谓“具身自我管理”。“改变身体的行为,会使我们的感受、知觉和思维也随之改变。”
莫琳·津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拉斐尔市瓦莱西托小学的四年级老师,她上课的教室与众不同,她的学生不会一直坐在座位上,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坐着。2013年,整个学校都将传统的课桌换成了站立式课桌。学校秉持“自由活动”的理念,允许学生在上课时站着、坐在凳子上、坐在地板上或者自由走动。尽管有些人对此心生疑虑,但津克和瓦莱西托小学的其他老师认为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成功。他们发现学生变得更加敏捷、更加专注,而且投入度也更高了。“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我在学生坐着上课的课堂上教了30年书,”津克说,“但我再也不会这么做了。”特雷西·史密斯在瓦莱西托小学更换课桌时期担任校长,他也觉得学生在被允许自由活动后,变得“更专注、自信,也更高效”了。
人们刚开始对更换课桌感到忧虑很容易理解,我们总是把静止与踏实、认真和勤奋联系在一起,认为控制自己,不要动来动去,是品行端正的表现。在工作环境中,小动作通常是不被赞许的,甚至会被人猜疑。我们不妨想想自己是如何把坐立不安与某种道德问题联系起来的。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用来调节注意力和控制行为的是同一种能力,支撑这种能力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却被用来抑制冲动行为了。
思考实验室
这种资源代价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德国吉森大学的克里斯蒂娜·兰汉斯和赫尔曼·马勒对此展开了研究。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要求被试心算一组数学题,并将他们分成3组,让他们分别保持不动、保持放松但不要有明显动作,以及在小范围走动时做些有规律的小动作。在整个过程中,采用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来测量被试的认知负荷,即他们大脑努力工作的程度。
研究结果很有启发性。兰汉斯和马勒表示:“在‘不要动’的指示下,被试的认知负荷明显增加。”和心算活动一样,保持静止的指令,也增加了前额叶皮层的脑部活动——这一区域既负责计算等脑力活动,也负责控制行为冲动。在3组被试中,被要求保持不动的被试心算表现最差。而且,fNIRS记录到的整体认知负荷越大,被试的心算结果就越差。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静坐并不一定是在学校学习的最佳条件。”
与坐着相比,我们在站着时经常会做一些小动作,这也就是研究人员所说的“低强度”活动。比如说,我们会把重心从一条腿移到另一条腿上,或者随便摆动手臂。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的确会对生理机能产生显著影响。妙佑医疗国际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当被试站着时,可以比坐着时多消耗13%的能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也对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在使用站立式课桌时,他们的“任务参与度”更高,对计划和决策至关重要的执行功能也增强了。对成年人而言,站立式办公桌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这种允许活动的规则设置,不仅可以将我们从监测自己活动倾向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还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生理唤醒水平进行微调。
对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童而言,这种可调节的刺激显得尤为重要。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大脑,似乎长期处于低唤醒状态:为了获取认知资源来解决一项困难任务,他们可能会用手指轻敲某处、抖动双腿或在座位旁蹦蹦跳跳。他们就是通过运动来提高唤醒水平,这就和成年人用咖啡来提神一样。
思考实验室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莉·施魏泽在2016年开展了一项研究,被试是10~17岁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这些被试需要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脑力任务。在任务进行期间,他们的身体活动由一个绑在脚踝上的名为“活动度测量计”的传感器监测。
研究人员发现,被试的身体活动越剧烈,他们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就越好。换句话说,孩子动得越多,其思维能力就越强。施魏泽指出,家长和老师通常认为,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的前提,是要求他们不要乱动。然而,允许孩子四处走动反而可能更为有效,因为这可以帮他们集中注意力。
即便是在普通人中,保持最佳状态所需的刺激量也因人而异。事实上,同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所需刺激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必要的刺激量调整,这是一种很容易掌控的非常灵活且敏锐的调整机制。有时我们会通过一些有节奏的动作来平息焦虑、集中精力。比如,用手指敲打某处或用脚打拍子来避免困倦,在思考难题时玩玩钢笔或回形针这些小物品。关于这些行为及其他类似的小动作,研究人员凯瑟琳·伊斯比斯特曾在其社交媒体上分享过,她倡议人们描述自己最喜欢摆弄的小物品及其使用方式。
伊斯比斯特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计算媒体教授。她认为,社会公众不应该对这些小动作持反对态度。虽然我们总是以为,仅靠大脑就可以掌控脑力活动,但做些动作,实际上通常会比光动脑子更有效,这就是她所说的“具身自我管理”。在身体控制系统中,人们通常认为,是大脑告诉身体应该做些什么。伊斯比斯特却认为,存在一种相反的情况。她指出:“改变身体的行为,会使我们的感受、知觉和思维也随之改变。”
伊斯比斯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都显示,小动作不仅可以调节唤醒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延展思维。这些小动作可能很有趣,让我们处于一种轻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之中。在这种情绪状态中,人们的思维往往更灵活,更具创造性。又或者,这些动作简单重复且无须动脑,只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刚好让我们不至于从手头的工作中分心。一项研究发现,在完成枯燥的听力任务时,被指示在纸上涂鸦的人比没涂鸦的人多记住了29%的信息,这可能是因为后者在听力任务中彻底分心了。
也许最为有趣的是,伊斯比斯特的理论认为,小动作可以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这是在与显示屏和键盘的枯燥接触中无法获得的。她写道,“当今的数码产品通常机身光滑、外壳坚硬、线条流畅”,而大家所推荐的最喜欢摆弄的物品则“有各种各样的纹理,从石头般光滑到核桃壳般粗糙,还有的像胶带一样黏黏的”。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小物品的描述也十分生动,他们在文章中写道,小物品是“皱巴巴的”“软绵绵的”和“咔嗒咔嗒的”,他们可以“揉”“挤”“转”“滚”和“搓”这些小物品。在做这些小动作时,我们似乎也在提醒自己,除了大脑,我们还有一个富有感受力和行动力的身体。总之,边动边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调动自身能力。
(摘自《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一书)
人们刚开始对更换课桌感到忧虑很容易理解,我们总是把静止与踏实、认真和勤奋联系在一起,认为控制自己,不要动来动去,是品行端正的表现。在工作环境中,小动作通常是不被赞许的,甚至会被人猜疑。我们不妨想想自己是如何把坐立不安与某种道德问题联系起来的。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用来调节注意力和控制行为的是同一种能力,支撑这种能力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却被用来抑制冲动行为了。
思考实验室
这种资源代价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德国吉森大学的克里斯蒂娜·兰汉斯和赫尔曼·马勒对此展开了研究。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要求被试心算一组数学题,并将他们分成3组,让他们分别保持不动、保持放松但不要有明显动作,以及在小范围走动时做些有规律的小动作。在整个过程中,采用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来测量被试的认知负荷,即他们大脑努力工作的程度。
研究结果很有启发性。兰汉斯和马勒表示:“在‘不要动’的指示下,被试的认知负荷明显增加。”和心算活动一样,保持静止的指令,也增加了前额叶皮层的脑部活动——这一区域既负责计算等脑力活动,也负责控制行为冲动。在3组被试中,被要求保持不动的被试心算表现最差。而且,fNIRS记录到的整体认知负荷越大,被试的心算结果就越差。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静坐并不一定是在学校学习的最佳条件。”
与坐着相比,我们在站着时经常会做一些小动作,这也就是研究人员所说的“低强度”活动。比如说,我们会把重心从一条腿移到另一条腿上,或者随便摆动手臂。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的确会对生理机能产生显著影响。妙佑医疗国际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当被试站着时,可以比坐着时多消耗13%的能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也对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在使用站立式课桌时,他们的“任务参与度”更高,对计划和决策至关重要的执行功能也增强了。对成年人而言,站立式办公桌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这种允许活动的规则设置,不仅可以将我们从监测自己活动倾向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还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生理唤醒水平进行微调。
对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童而言,这种可调节的刺激显得尤为重要。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大脑,似乎长期处于低唤醒状态:为了获取认知资源来解决一项困难任务,他们可能会用手指轻敲某处、抖动双腿或在座位旁蹦蹦跳跳。他们就是通过运动来提高唤醒水平,这就和成年人用咖啡来提神一样。
思考实验室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莉·施魏泽在2016年开展了一项研究,被试是10~17岁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这些被试需要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脑力任务。在任务进行期间,他们的身体活动由一个绑在脚踝上的名为“活动度测量计”的传感器监测。
研究人员发现,被试的身体活动越剧烈,他们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就越好。换句话说,孩子动得越多,其思维能力就越强。施魏泽指出,家长和老师通常认为,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的前提,是要求他们不要乱动。然而,允许孩子四处走动反而可能更为有效,因为这可以帮他们集中注意力。
即便是在普通人中,保持最佳状态所需的刺激量也因人而异。事实上,同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所需刺激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必要的刺激量调整,这是一种很容易掌控的非常灵活且敏锐的调整机制。有时我们会通过一些有节奏的动作来平息焦虑、集中精力。比如,用手指敲打某处或用脚打拍子来避免困倦,在思考难题时玩玩钢笔或回形针这些小物品。关于这些行为及其他类似的小动作,研究人员凯瑟琳·伊斯比斯特曾在其社交媒体上分享过,她倡议人们描述自己最喜欢摆弄的小物品及其使用方式。
伊斯比斯特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计算媒体教授。她认为,社会公众不应该对这些小动作持反对态度。虽然我们总是以为,仅靠大脑就可以掌控脑力活动,但做些动作,实际上通常会比光动脑子更有效,这就是她所说的“具身自我管理”。在身体控制系统中,人们通常认为,是大脑告诉身体应该做些什么。伊斯比斯特却认为,存在一种相反的情况。她指出:“改变身体的行为,会使我们的感受、知觉和思维也随之改变。”
伊斯比斯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都显示,小动作不仅可以调节唤醒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延展思维。这些小动作可能很有趣,让我们处于一种轻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之中。在这种情绪状态中,人们的思维往往更灵活,更具创造性。又或者,这些动作简单重复且无须动脑,只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刚好让我们不至于从手头的工作中分心。一项研究发现,在完成枯燥的听力任务时,被指示在纸上涂鸦的人比没涂鸦的人多记住了29%的信息,这可能是因为后者在听力任务中彻底分心了。
也许最为有趣的是,伊斯比斯特的理论认为,小动作可以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这是在与显示屏和键盘的枯燥接触中无法获得的。她写道,“当今的数码产品通常机身光滑、外壳坚硬、线条流畅”,而大家所推荐的最喜欢摆弄的物品则“有各种各样的纹理,从石头般光滑到核桃壳般粗糙,还有的像胶带一样黏黏的”。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小物品的描述也十分生动,他们在文章中写道,小物品是“皱巴巴的”“软绵绵的”和“咔嗒咔嗒的”,他们可以“揉”“挤”“转”“滚”和“搓”这些小物品。在做这些小动作时,我们似乎也在提醒自己,除了大脑,我们还有一个富有感受力和行动力的身体。总之,边动边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调动自身能力。
(摘自《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一书)
前一篇: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