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脑不仅仅产生一种思维/[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周芳芳译

(2023-02-20 13:17:20)
标签:

财经

管理

教育

时评

文化

没有一种思维天生就比其他思维好或坏,变化只是为了更适应所在环境。

当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人感到害怕时,他们就会睡觉;或者至少认为,当感到恐惧时应该睡觉。

一害怕就睡觉,听起来似乎很奇怪。当感到害怕时,你可能会当场愣住,目瞪口呆,倒抽一口冷气;也可能闭上眼睛尖叫,就像那种差劲儿的恐怖电影里的一个十几岁的小保姆一样;你还有可能立刻逃跑,远离让你害怕的东西。但在巴厘岛,当人们感到害怕时,习惯性的行为就是睡觉。

什么样的人会因为害怕而睡觉?一种与你我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人。人类的大脑可以产生多种思维。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你和你的朋友或邻居不同的想法,而是指具有不同基本特征的思维。举例来说,如果你和我一样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在我们的思维中,思想和情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但是,在巴厘岛文化和菲律宾伊隆戈文化中长大的人,并不觉得我们口中的思想和情感是不同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完全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对他们来说是一回事,他们体验的是两者的混合体。如果你觉得这种心理特征很难想象,那也没关系,毕竟你没有他们那样的大脑。

还有一个例子,西方人喜欢猜测他人的想法或情感,我们称之为心理推理——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是一种基本而珍贵的技能。当我们遇到不擅长心理推理的人时,可能会认为他不正常,而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但在有些文化中,人们觉得这种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例如,纳米比亚的辛巴人经常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来了解对方,而不是通过推测对方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如果你对一个美国人微笑,他的大脑就会猜测你很高兴见到他,并预测你会和他打招呼。但如果你对辛巴人微笑,他的大脑可能只会预测你要和他打招呼。

即使在同一种文化中,我们也会发现思维差异,想想那些伟大数学家的大脑,他们能想出别人无法想出的计算方法。再想想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他们经历了严重的、持续的幻觉。今天,有这种想法的人被认为患有精神疾病,但几个世纪以前,他们可能被称为先知或圣人。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一位12世纪的修女兼学者,据说能看见天使和恶魔的幻象,能听到上帝的声音。

这种思维类型的变化不足为奇。人类虽然只有一个单一的大脑结构——一个复杂的网络,但每个个体的大脑都会调整和修剪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心灵和身体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脑做出预测,让身体为行动做好准备,然后引发你的感觉和体验。

总之,一个特定的大脑在特定的身体里和特定的文化中成长和连接,会产生特定的思维。人性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思维源于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互动。当你的大脑和身体被其他大脑和身体(它们处于同一个物理世界,并构建了一个社交环境)包围时,思维就产生了。

简单来说,我并不是说人类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完全由周围环境塑造,没有什么是天生的,这说的是“肉饼脑”的思维,一种假想的大脑结构。根据该结构,每个神经元都彼此相连。我也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大脑就具备完整的思维,所以就有了一个单一的、普遍的人类本性,这是另一虚构的“折叠刀大脑”所秉持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大脑由不同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功能。我阐述的是第三种可能性,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大脑自带基本规划,但该规划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连接起来,以构建不同的思维。

对人类来说,拥有多种思维是很重要的,因为变异对一个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查尔斯·达尔文最伟大的见解之一是:变异是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想想看,如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食物急剧减少或温度大幅上升,一个没有太多变化的物种就可能彻底灭绝。而具有巨大变异的物种,在任何灾难之后都更有可能留下一些幸存者——那些非常适合新环境的成员。达尔文看到的是动物身体的变化,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人类的思维。如果人类的想法都一样——人类只有一种本性,当灾难降临时,我们就可能灭绝。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在单一文化还是跨文化中,人类都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所以我们不太可能被消灭。正是这种变异,让人类得以进化存续。

尽管变异是常态——对我们人类来讲是一件幸事,但它也让人感到不安。单一、普遍的人性比不断变化的人性更令人舒服。因此,虽然科学家承认存在不同类型的思维,但他们也希望通过思维分类掌控差异。科学家对人进行分类,然后放进贴有标签的小格子里。有些人被贴上了热情的标签,有些人被贴上了冷漠的标签;有些人支配性强,有些人更善于照顾人;有的文化将个人置于集体中,而有的文化则完全相反。每个格子代表一种似乎普遍存在的思维特征,利用这些小格子,科学家把思维分成了不同类别。

你可能做过类似测试,通过收集你的信息,把你归到某一类别中。最常见的是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指标(MBTI)。该方法把人类分成16类,每个类别占有一个小格子,分别代表不同的人格类型。据说,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遗憾的是,MBTI的科学性被广泛质疑。和其他许多类似测试一样,该测试通常通过询问你对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没有什么关系。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霍格沃茨分院测试,它只把人分成4类(4个学院),而且划分更加严格(我属于拉文克劳学院)。科学家还试图以“正常”和“不正常”为标准对不同的思维进行分类。但问题是,“正常”是相对的。

所有这些努力和贴标签的做法,都是为了识别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特征。你我同属人类,按常理来说,不管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农民、东京的一个店主,还是纳米比亚的一个辛巴牧羊人,所有人的思维在某些方面都应该是相似的。一些科学家甚至在大脑中寻找可能包含每个所谓普遍特征的回路。如果在非人类动物的大脑中发现了类似回路,他们就会得出结论,动物也有这样的心理特征,然后就会突然感觉整个世界变得舒服多了,就好像我们对人性进化的了解又上了一层楼。

大脑有很多共同特征,思维则不然,因为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的细微连接,而这个连接是由文化调整和修剪的。例如,许多西方文化的精神和身体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如果胃痛,你可能会去看初级保健医生或胃肠病医生;如果感到焦虑,你更有可能去看心理医生,即使症状和潜在原因与胃痛相同。但在一些东方文化,比如那些信奉佛教的文化中,心灵和身体被视为一个整体。

据我所知,人类的思维没有普遍的本质特征。随便挑一个人类特有的智力特征,比如丰富的口语,你总能找到一些没有这个特征的人,比如新生儿;或者,挑一个几乎所有人类都有的智力特征,比如合作,你会发现很多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特征。

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找到广泛存在的心理特征——因为它们真的非常有用,即使它们不具有普遍性。例如,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在你的文化中,群体优于个体,那么拥有一种将自身与其他人联系起来的思维就很重要;反过来,如果你所在的文化更重视个体,而非群体,那么拥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就很重要。但是,既不关心自己也不关心他人的人,在任何人类文化中都很难发挥作用。

情绪——来自你身体的一般性感觉,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拥有的最贴近普遍心理特征的特征之一。情绪的变化从愉快到不愉快,从无聊到活跃。情感不是情绪,你的大脑一直在产生情感,不管你是否情绪化,也不管你是否注意到它。

情感是你所有喜怒哀乐的源泉。因为情感的存在,一些事情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或神圣不可侵犯,而另一些事情则被认为微不足道或令人厌恶。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有精神信仰但不一定信仰宗教的人,那么情感会成为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如果你是一个怀疑论者,情感就会让你坚信别人是错的。

情感从何而来?每时每刻——就像现在,当你读这些文字时,你的激素、身体器官和免疫系统正在产生大量的情感数据,而你几乎没有意识到。只有当你的心跳和呼吸很急促或者集中注意力时,你才会注意到它们。除非体温过高或过低,否则你几乎不会关注自己的体温。然而,你的大脑会持续从这些数据风暴中获取意义,预测你身体的下一步行动,并在新陈代谢需求出现之前满足它们。当你体内发生这一切时,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你的大脑会对你体内发生的一切进行总结,而这就是你感受到的情感。

情感就像是一个你当前表现的晴雨表。记住,你的大脑一直在为你的身体做预算。你的身体预算无论是平衡还是出现赤字,都可以通过情感展现出来。理想情况下,进化应赋予你一个更具体的东西,类似于一个应用程序或智能手表,帮助你精准地调节身体预算。你会听到:“哔!你血糖过低,吃个苹果补充一下,如果是块巧克力就更好了。你昨晚睡眠不足,大脑中多巴胺含量越来越少,喝杯咖啡吧,最好是深度烘焙的,再加点儿奶油。可以借点儿明天的能量来撑过今天剩下的时间。”但遗憾的是,情感不会给出如此精确的提醒,它只会告诉你:“哔!你感觉糟透了。”然后,你的大脑必须预测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让你活得更好。

科学家一直没有弄清楚的是,大脑的身体预算活动是如何转化为情感即心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个实验室,包括我的实验室,都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发生,但物理信号是如何转化为精神感受的,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也再次证明,你的身体是你思维的一部分——不是以某种模糊的、神秘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有形的、生物的方式存在。

尽管在任何文化中,人类都会产生愉悦、不快、平静和不安的感觉,但到底是什么赋予了我们这些感觉,大家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人觉得温柔的抚摸令人愉悦,但有人觉得难以忍受,还有些人在被拍打时会感觉很舒服。在这里,出现差异很正常,大脑调节身体的行为可能具有普遍性,但由此产生的精神体验却不是。

你的思维只是众多思维中的一种,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改变你的思维。人们经常这样做。在期末考试前,为了通宵复习功课,大学生会喝咖啡以保持思维活跃。在派对上,为了让自己更放松,迎合聚会氛围,人们通常会喝酒(而且喝了酒之后,周围的人似乎奇迹般变得更有魅力了)。这种化学物质所引发的变化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想更持久地改变,你可以尝试通过新的经历或学习新的东西来重新连接你的大脑。

改变思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方法是体验另一种文化,即重塑思维。如果你听说过《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的故事,读过马克·吐温的《王子与乞丐》,或者看过像《迷失东京》这样的电影,你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在误入陌生文化后,都不知道该如何行事。

想象一下,自己身处一种文化中,对该文化一无所知,即使是最基本的事情:见到人如何打招呼?如何看其他人?和他人站在一起,距离多远才不失礼?不熟悉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意味着什么?你的思维必须适应新的文化。科学家称这种活动为“文化适应”,它就像是“可塑性”的一个极端版本。你突然沉浸在全新的、模棱两可的感官数据中,你的大脑需要自我调整和修剪,这样才能有效地预测自己该做什么。

文化适应真的很有挑战性。如果你去过一个国家,那里的人开车和你的国家反向,你就知道文化适应带来的精神痛苦是多么可怕了。在新文化中,即使像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可以成为一场冒险。一种文化中的美食,另一种文化中的人可能根本无法入口。

文化适应不一定发生在国外,当你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转换时,或者换了新工作,必须熟悉新工作场合的规则和术语时,你都需要做出改变。军人出国作战和战后回国,至少要经历两次文化适应。

你的大脑不断地发布预测来管理你的身体预算,如果这些预测与你当前的文化不同步,你的预算就可能会出现赤字,这会让你更容易生病。对移民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他们面临两种文化——父母的文化和移民地文化,他们必须在两种思维之间转换,这给他们的身体预算增加了负担。

没有一种思维天生就比其他思维好或坏,变化只是为了更适应所在环境。

说到人的思维,变异是常态,我们所说的“人性”,其实是指多种人性。我们不需要一个普遍性思维来宣称我们属于同一个物种,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大脑,它将我们自身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摘自《认识大脑》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