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取历史教训:赵匡胤的悲情
(2023-10-08 10:57:03)分类: 务虚 |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换频繁,权臣篡位现象普遍。这种事实警示着后来的皇权掌控者。
赵匡胤是这种现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这种现象的反思者。
反思历史事件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赵家皇权稳固,连带的目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天下太平。
基于这种目的,赵氏政权干了两件关键的事情:一是杯酒释兵权,二是金匮之盟。
这两件事是否确有其事或其事真相如何,历史难以考证。但是,这两件事已经造成了实际效果则是事实。
下面对这种因果关联做一下简要理论分析,以此说明历史教训的本质。从事实逻辑来看,两件事是前件,一些历史事实如解除或稀释兵权、赵光义即位是后件。但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件事也可能是基于后件的需要在后来才构造出来的观念事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件本身也成为历史的时候,前件的真实性实际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与后件保持一致性或逻辑无矛盾性就可以了。就这个插曲说明来看,作为前件的历史或作为后世借鉴的历史,其实完全可以是虚构的、杜撰的。如果杜撰能够被人们接受,那么表明这种杜撰经得起逻辑验证(肯定经不起事实验证,但事实可能永远无法去验证了,比如赵匡胤之死,如果赵匡胤的尸体还在,或许还可以验证是如何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一点,杜撰的历史前件也蕴含了一种对于后世的期待的理念。比如杯酒释兵权,假如是杜撰的,那么这包含了一种皇权集团对于统治手段的一种期待如稀释兵权要讲究一点手段,要让臣下敬畏与感恩,也要让后来继承者明白如何善待下属以确保统治集团团结。这种期待,无疑是源自对五代十国乱世的反思。简单来说:作为教训的历史,其本质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理念,在实质上,则可能是理念和事实的混合物。或者说,作为前件的历史,本身就携带了后件的要求(期待)和要素(事实),是理想性和事实性的统一。就此而言,所谓历史前件,从来就简单的感性事件,而是一种混杂了理念的语境。也就是说,语境本身所确定的不是的当下已有的事实,它还包括了一种未来的趋势。当前的感性情境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期待,是构成语境基本方式,所以语境本身也是虚实结合的结果。
所以,两件事本身也是虚虚实实。是是非非当然重要,但对于后者有教训意义的却并不是事实,而是期待,因为这种期待才蕴含了一种治国的理念。
赵匡胤的悲情就在于其治国理念于己(不能保全自己生命安全)、于国家(不能保全国家军事强大)、于民族(不能保全民族已有的优势)都是不利的,唯一有利的就是家天下,这是反思五代十国乱世的直观性理念。简单来说,我觉得赵匡胤的见识依然是直观的、浅显的。按理来说,这种直观性的弊端不是他一人,这甚至就是历代中国治国者的基本思维。所不同的是,赵匡胤成于篡权身败于此,一代豪杰的悲情也是够独特的了。
而对于后世者来说,一个教训应该是:如何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