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学球笔记之一:上杆的体会
(2008-08-22 02:03:07)
标签:
高尔夫休闲 |
分类: 休闲生活 |
高尔夫学球笔记之一:上杆的体会
美女师傅要离开北京,长期到南方打球去了。想到以后见面的机会可能不容易了,更何况难得有这样一位职业高手当师傅,为了在她离开前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好好再学点球技,我特别休了年假,准备系统地将高球的一些动作和技巧在她指导下再刻苦梳理一遍。同时也将每节课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将来重温。
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铁杆。师傅主要调整了我四个动作。
1.站姿。原来的毛病是下肢弯曲较大,重心靠后,看上去臀部后坐(有点象某个武术动作中的起首式站桩,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发展成了这样的姿势),导致击球可能打深或打薄,改为,下肢较小弯曲,提臀,拔背,关键是身体重心不能后坐,要感觉落在双脚掌心,同时,背部向前倾幅要比原来大些。这个姿势,确实对改善后面的一系列动作有很大的帮助。周末,我、老大和师傅三人下场,老大的站姿也是“后坐”,结果球右曲严重,师傅现场指点他改正,虽然老大限于没有充分机会练习,改得还不算完全到位,但右曲现象立马改善,可见,这个站姿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影响到了挥杆时身体动作能否流畅。
2.上杆。去年学的是正确站位后,头盯住球保持不动,身体以脊柱为轴进行转动,转到下巴、左肩和球保持一条直线后,开始下杆。结果这次师傅彻底“颠覆”了去年教的动作要领,改为:(1)身体以脊柱为轴进行转动时,重心要同时向右平移到右脚外侧;
(2)身体转动时,要锁住右膝(右膝盖要象探照灯尽量向前);
(3)上杆到顶点时,下巴几乎与右膝在一条直线;
(4)上杆时杆头轨迹不是向右后方拉,而是要与出球方向尽量保持同一直线平面向右上方就象展开扇子一样拉开。
改进后,我的感觉是,上杆的动作反而简单容易掌握了,挥杆的平面原来是以头和脊柱为中心的一个扁圆形,现在的挥杆平面是比较“立”的一个圆,下杆时腰和胯部的转动更加自然,整个挥杆动作流畅、轻松、自然,动作更加稳定,距离和击球的感觉都很舒服。轻松地打出一个个好球后,非常好的感觉,我还疑惑难道师傅原来留了一手,问她去年为什么不这么教,她说初学阶段如果上来就这样教,基础会打的不好,动作容易“过”,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球积累后,容易正确领悟,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3.上杆节奏。原来的毛病是上杆太快,导致挥杆节奏不好,显得很快很“用力”,导致击球不稳定。师傅要求,上杆时整个过程要数“一二三四”,然后才开始下杆,可惜整节课下来我只能做到数完“一二三”开始下杆,不过,这个进步师傅也算勉强满意了,没有机械地继续要求我数到四。我自己感觉上杆放慢的好处是,能将上杆动作做到位,这样下杆时心里很踏实,动作稳定性大大增强,不容易再出现原来有时击球深一下、浅一下、故意发力和击不到甜点的毛病了。
4.收杆。原来的动作是,收杆后,身体后倾、侧倾,所谓的身体呈“C”形,原来还以为这样的收杆姿势很“标准”,结果这次又让师傅狠狠打击了一下。正确的姿势是,挥杆后左臂向前方带动充分地送杆,身体也被自然地带动,收杆后,身体应保持垂直向正前。这个姿势我体会确实是充分送杆后的自然姿势,虽然自己感觉夸张,但师傅说,实际上身体在旁观者看来还是“C”形,只不过原来的姿势是过度弯曲的C形,过度弯曲,说明动作不协调,送杆不充分,而且容易导致左臂击球后快速向左上拉起,产生左曲球。
打了一年的球,才发现自己的基础动作还有这么多的毛病,师傅说很正常,从某种角度也不算毛病,是原来初学阶段正常的一些动作,随着经验和对球领悟的提高,到了另一个阶段后,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这节课虽然仅仅讲了这几个动作,但效果几乎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让我欣喜万分,不由得又对美女师傅崇拜了几分,不愧是“7”字头的职业高手,高,实在是高啊!
上了一节课,由于主要是改动作,累得腰酸腿疼,不过收获之大,还是令我非常欣喜的。其实我的期望不高,路要一步步来走,希望通过这系统的五、六次课,再加上一段时间的练习,能很快地踏破一百大关,基本告别“三轮车”时代。看来在美女师傅的指点下,这个希望不会很遥远了。
这节课,美女师傅的经典语录:
1.只看一个人的上杆,就知道他这个球打出去好不好;
2.好的上杆是成功的90%;
3.越想打得远就会越打不远;越想发力打好球,就会越打不好球;
4.距离不是靠下杆速度快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