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走出非洲
由梅里尔.斯特李普主演的《走出非洲》拍摄于1985年,当年,这部电影风靡全球,我却和许多人一样,对电影耳熟能详,却没有读过原作。这本书里,除了《走出非洲》原作之外,还收录了小说出版25年后凯伦附上的《走出非洲--续》。
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原作于1937年出版时,彼时她已经52岁。那时据她离开非洲已经有六年时间。
凯伦出生于1885年。1913年,她踏上了非洲大地,经营家族的咖啡种植园。几近破产之后,她于1931年黯然离开。18年间,凯伦在非洲经历良多。她个性爽直,善用枪,如她自己所描述的,她对非洲原住民有一种深挚的情感,同时,对黑人种族的了解,也极大地拓宽了她的世界。
凯伦在非洲的日子,大体而言非常孤独,“夜晚静滞,只听见钟摆的滴滴答答,仿佛你的生命也随之一点一滴流逝,那时候只盼着有个白人可以谈天说地。”而她的咖啡种植园并不顺利,她在那里时,经历过数次大旱的年景,收入惨淡。有一段时间,焦虑的凯伦每晚都会开车出去,在大草原上漫无目的的转来转去,不知道该如何将农场的艰难时日一一度过。或者,她会埋头写作,她说,这样就不用决定到底是该摘掉咖啡树上日渐干枯的咖啡果呢还是不摘?
在非洲期间,凯伦与丈夫离婚。随后,她与丹尼斯.芬奇-哈顿交往渐密,丹尼斯搬进她在农场上的家。1930年以后,丹尼斯购买了飞机,他们经常驾驶飞机在恩贡山附近飞行。非洲大草原上的合欢树、大象、长颈鹿、狮子、犀鸟与原住民,以及她的丹尼斯.芬奇-哈顿,构成壮阔的非洲画卷。而她笔下的非洲,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原住民,都被描写的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拂晓与薄暮却闲适清澈”、“晨光清如水晶”......我在出差期间带着这本书,晚上读至深夜,被她的文字所感染,她写丹尼斯去世的那一章,令人岑然泪下。
最后一次飞行,丹尼斯告别时对凯伦说:“我会准时回来,与你共进晚餐”。但随后丹尼斯驾驶的飞机坠落,当场死亡。凯伦负责处理丹尼斯的后事,将他葬在离农场不远的恩贡山间。那时农场已经出售,凯伦准备返回丹麦。该是最艰难的时光吧,她写到:这片土地,正缓缓地、悲愁地、在我面前撤身而去,像退潮时的大海......”
凯伦自1931年返回丹麦后,即开始写作这部小说。后来二战爆发,她再也没有机会重返非洲。在那里,有以她名字命名的凯伦小区,其中央会所就是她当年在农场上的家。而在恩贡山间,丹尼斯的埋葬之地已经成为肯尼亚著名的旅游景点。
凯伦初到非洲时,这个国家还没有汽车。而此时的非洲,早已不是彼时的非洲。那么,读这本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写作的《走出非洲》,就像凯伦自己所希望的,也别有一种历史意趣吧!
前一篇:回归荒野
后一篇:2015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