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寻归荒野
住在乡下,连带着阅读兴趣也基本上都和自然界有了关联。程红女士的《寻归荒野》便是最近的功课之一。
乡下小院儿里,我们新开了小块儿菜地,在邻居大姐的指导下,种了大白菜、香菜等应季蔬菜。其实,村子里每个胡同,每一家门前,村民们都勤快地种植了蔬菜和瓜果,比如豌豆、梅豆、角瓜、黄瓜等等,一到秋季,走在路上,触手可及之处都有果实可摘。我对乡村生活的亲近感,与童年的生活环境有关。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且分处两地,我基本上是跟姥姥姥爷长大的。那时候好像每个村子都有水塘,夏天小孩子们可以结伴去游泳。我还记得有一次下过暴雨后,村子的小路上有许多小鱼,大人们说是附近的水库里冲出来的。走在乡间路上,看到小鱼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往往一个人的生活,与小时候的环境脱不开关系,小时候亲近的事物,多年以后一定还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中心。
《寻归荒野》里,程红女士系统地梳理了美国自然派文学作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作品,很值得一读。无论是“胸无大志的自然爱好者”威廉•巴特姆,还是“胸无大志的蓝莓果野餐聚会的领头人”的亨利•大卫•梭罗,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都是长期生活在农庄之中,每天与大自然朝夕相伴的。他们一定要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得首先是个农夫。这才是他成功的真谛。
他们到自然中去,是寻求一种个人精神之喜悦,而非世人所瞩目的功名。就像亚历山大•威尔逊所说的:当别人都忙着去实现那些投机和发展的规划,建设城市、购买庄园时,我却沉醉于凝视云雀的羽毛......
约翰.巴勒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不要去博物馆里寻找自然,要去大自然之中。因为,只有你能伸手触摸到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
人有生有死,文明有兴有衰,唯有大地永存。与土地和自然亲近,做一个幸福的人。
推荐书单:
•巴特姆《旅行笔记》
约翰•巴勒斯《延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