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使我的人生丰厚而辽阔
(2013-03-09 21:56:25)
标签:
兰馨女子文学社同题散文文学生活我们赵爱玲山西河津 |
分类: 休闲美文(散文) |
教学之余,我喜欢文学。每日,我从生命的罅隙里,挤出一个角落,在文字中静思与冥想。
我喜欢阅读。
我一直把阅读当成一天里最美好的时光。
当走过人生的春夏,走过喧嚣与浮华,当一切远离生命本质的琐碎渐渐褪去虚幻的光影,我的心灵如在天穹静养,洁然通透。
世间的生死,如过眼烟云,而那些闪烁光芒的思想却能够穿越时空,如海之灯塔,指点迷津。
文字是我最亲密的心灵朋友。不论是感性的比如散文、小说还是理性的比如诗歌、评论,都使我与安静亲近,与快乐亲近,与生命亲近。我喜欢贴近自然的声音与朴实的文字,比如班得瑞源于自然的天籁之音律,比如揭示快乐本真的哲学与心理学。我欣赏老子的人生观,不争之争、无为而为。我赞赏梭罗的思想,简化生活,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无意义地浪费掉。追求精神的向度,通过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后,应给自己留下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与自然交谈,与文字私语,与古今或远或近之人,神交倾谈,快乐自心底而生。
我喜欢写作。
我爱诗歌,爱散文,也爱小说。
诗歌是我的灵魂伴侣我的爱情。在诗歌里,我是虔诚的少女。诗歌是我对人性至纯的向往和追求。我的生命因诗歌而不随岁月褪色,充满燃烧的激情,即使在荒漠之中,也永远有一方属于我心造的绝世绿洲。
在寂静的呼吸里燃烧
不惜成为灰烬
那些微火
被冷夜无数次阻隔和掐灭
依然独自烈焰盛放
为了掩饰恣意奔放的热度
把自己装进厚厚的青花瓷杯
酿成一坛经年的陈酒。埋进泥土
锁入黑暗之中
漫长的时光
长出一粒种子。绿叶婆娑
花瓣浅笑如初遇。穿越无数轮回
依然在寂静的呼吸里燃烧。无人听到
角落里一株安静的植物
散文是我的兄弟姊妹我的亲情。在散文里,我有着多重角色,我是女儿,是姐姐,是妻子,是母亲,是游子……当我们像鸟儿飞离父母温暖的巢,在各自的天空艰难飞翔;当姐妹天各一方;当爱情随着平淡流年成为亲情,不善言语表达更不会煽情的我只能在散文里诉说、呢喃……亲情在文字之中理解、释然、聚合、提升、甚至超越时空与阴阳,升华为永恒……
小说是我的知己我美好的友情。在小说里,我是一个善良的朋友。有一些事情触动了我,有一些人打动了我,有一些现象让我愤恨,有一些苦难震撼了我,有一些人令我敬畏,有一些人令我鄙视,有一些愿望难以实现,有一些话不可说……在小说里,我自由自在,想爱就爱想说就说,嬉笑怒骂,可以做淑女也可以做泼妇,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沉静也可以妖娆,活出一个真性情。
生活在现实,行走在文字。
文字,是我在尘世为自己心造的精神寓所。它不是我逃避现实的空中楼阁,不是远离尘嚣的象牙塔,不是虚幻的精神寄托,不是否定现实的乌托邦……文字,是自我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和升华,是本我与超我的完美结合。
小时候,觉得时间好慢。盼着成长,盼着快点长大成人。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宝宝,在月子里,因为许多禁忌,觉得时间要一分一秒地熬,出了满月,又熬百日。终于可以畅快地洗澡,可以在外面活动。孩子满地爬了,一天天地陪伴着,盼着孩子站立,行走……那个小生命一天天地长大。当有一天,一个少年高高地立在我的面前,目光里的倔强使我步步后退。我一时不知道该退向哪里。
渐入中年,不期而至的困惑让我开始给自己做减法。我在阅读之中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性。床头案边习惯放置一些书籍,晨起的时候喜欢读散文、诗歌,午睡前喜欢读小说,晚上喜欢读评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阅读心境。我在阅读中省思如何做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平复时刻要爆发的委屈和怒火。
阳台上的十多盆花草已经枯萎被废弃。后来,为了打发无处发泄的怨怼,我又把那些被我弃掉的花盆找回来,重新换上新土,在父母家或者邻居家的花盆里借新枝,插在花盆里,居然活下来十多盆花草。就说那盆“厚脸皮”(医学上叫豆瓣三七)吧,是我从百里之外的娘家采了一片叶子,然后插在我的花盆里。这片叶子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又过了三个月,我发现这片叶子上长满了细碎的小叶子,新的生命开始了。而此前,多少回看它没变化,我几乎要放弃。
成长不是电影电视里的蒙太奇,成长需要漫长的等待,需要足够的耐心。比如孕育、哺育孩子,就像养那盆花,成长需要安静、耐心与等待,容不得浮躁,容不得你在旁边指手画脚,拔苗助长。
静等花开,慢养孩子。
嘘,小声点,生命正在成长。
多年前,那个被母亲无奈地指着喊冤家的小女孩,如今面对自己倔强的孩子,在心里重复母亲当年的喊声:冤家!就在这一刻,我理解了为人母的不易和艰辛。
岁月轮回。这一刻,恍如隔世。
孩子在成长,我们却在衰老,一如我们的父母。长大是成长,衰老也是一种成长。成长和衰老是我们生命的必然流向。成长时期青春勃发,碰碰撞撞,吃一堑长一智,在历练之中长大,像璀璨的花儿绽放;衰老是智慧的积淀,豁达通透,像浓香的果实。生命的每个阶段,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只须安静陪伴。
成长没有跳跃。那些熬时光的岁月,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短暂。
在岁月的熬制和磨砺中,我们被时光之刀雕刻。
不论喜忧,唯有陪伴。苦乐尝尽,冷暖自知。
写作亦如生活,小荷初绽的喜悦,遭遇瓶颈的犹疑与否定,褪去虚浮领悟文学本真的淡然与从容。
写作是人生的修行。
终于推掉了20年来一直坚守的毕业班。那一刻,我就像放下了一件舍不得的心爱物品一样,毕竟那些书本里的每个字和我曾经朝夕相处,可我明白因为健康的缘故我该放下了,于是多了份释然和坦然。
曾经,我们操之过急的功利之心把多少还没来得及生根的树苗,抛在了路边任其干涸无望地蔫下去。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育人者有慢的心态,孩子们才会有生长的充裕时间。
我希望在我的余生牢牢握住拯救的机会,从此把理想、责任、塑造健康人格和绅士品格作为我的教育理想,内化于学生的言行之中。我会教育孩子们正确看待考试,引导孩子们寻找生活的意义,懂得理想和信念才是远行的羽翼。
慢时光里,少了躁动和抱怨,多了安静和思索。我常常自省,我小说的弱点,多少与我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工作习惯有关。徐小兰老师说,写小说,要慢下来。
我觉得,慢是内化而不是外显的行为,慢是叙述的节制与节奏,而不单指速度。慢有深刻的蕴含,说到底,慢是优雅的尊重。
写作亦如教书育人,是慢的艺术。我对生活与工作的觉知,丰厚了我的写作,与此同时,写作也磨砺了我坚韧的品质,充实了我年复一年的工作,使我每天充满创造的激情和快乐。
文学不是一个人的呓语。
文学是开放的。作为文学爱好者,最初的写作是抒发个人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在象牙塔里建构与重组文字,纯粹是自我的精神写意,但是写到一定程度,我们会发现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太久,以至于不适应在宽阔辽远的环境里呼吸,对现实有太多的隔阂与戒备,试图逃避,写作便成为凌波虚渡。封闭只能导致盲目或者陷入瓶颈,无法突破,失去动力甚至停滞。融入现实,进行文学的交流和碰撞,是突破自我设限的开始。
审视我的写作历程,开放写作的起点始于2007年末结识当地的文学师友,在他们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一些省级文学杂志,阅读拓展了我的写作高度和深度,也使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随意书写向真正的文学创作靠近。河津文联主办的《龙门》杂志,河津市兰馨女子文学社的成立,给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我很珍惜文学前辈为我们提供的这一切。
感谢文学,她使我的生命更加丰厚,精神变得辽阔。
从此,我希望能够写出生活中的朴素,写出我平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