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根苇草
——关于我的小说《芦笛声声》
文/冰雪凌
这个小说我前后写了八个多月,其实最早是在一周之内完成的,然后就放下不再看它。当我忍不住想看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重新打开它,一字一句。如此反复,看了三次,八个月就流逝了,直到最后一次,我被自己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被扭来扭去的,就在读某个句子时流泪了。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喜欢它的。
这个小说的故事源于我故乡的一个刑事案件,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一个老实本分甚至被大家认为稀软老好没出息很蔫的16岁的孩子,在被无数次欺负之后终于使用了水果刀,然而他却误杀了赶来劝架的好朋友……
我选择了家乡涑水河畔的芦苇荡作为故事里反复出现的场景,那是我儿时的生活环境,打草,嬉戏,有着太多的记忆。选择芦苇荡还因为,我认同帕斯卡尔的观点,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容易随风倒伏,容易随波逐流。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死。而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做一个能够思想的芦苇,这样才可以坚定坚守不会轻易倒伏失去自我,变得坚强。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思想,努力提高自己,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这要靠教育的培养。
这些风中的芦苇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成长之中的学生。而我们的教育,作为长期从事义务教育的我,有着太多的心痛和无奈。应试教育机制下的教育其实就是用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教育的简单一刀切标准,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缺失,让教育在幼儿教育时期就潜伏着悲剧。笨孩子从幼儿园老师的眼里就已经定型了,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被打上了等级标签。而到了初中就干脆成为惯性,孩子早已经自我放弃,有的孩子的道德瓦解,采取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打架,欺负更弱势的同学,与老师对抗,甚至于发生刑事案件。只要在百度发动搜索引擎,就会出现大量惊人的校园暴力事件。孩子心理的扭曲,道德的缺失,他们像风中起伏的芦苇,摇晃不止,如果你在风中,你会感觉惊心动魄。就像小龙,像王立,想吴亮,他们柔弱的身躯在扭曲的心智下压抑而无奈,或者顺从或者逃离,他们找不到方向,不知所措。他们和家长与老师之间有着难以融合的隔阂,他们几乎是对立的。小龙喜欢的学校,家长以耳光回应,小龙喜欢的女生,老师让她回家待考;吴亮不想上学,父亲打坏他的胳膊;王力在老师眼里,是杂役工,王力通过打架被劝退获得在他看来的“解放”……
作为毕业班的教师,我看到教室里有近乎两排的学生无所事事,放弃学习,当我教育他们要努力学习时,他们甚至祈求地看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是我学不进去,根本跟不上,你就饶了我吧。成绩已经让他们在幼儿时就带上了笨孩子的紧箍咒,人生从一开始就以极端的方式开始……
经常想起家乡的芦苇荡,想起那些风中的芦苇,还有那声声芦笛,那风中欲倒的芦苇,那声声呼唤,让我想起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