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内心
文/冰雪凌
喜欢林清玄的文字。那些文字是简单的,如他所言,写简单的给一千个人看。那些文字也是不简单的,他的文字剔除了物质的外壳,散发着佛性和灵性,深入人的内心。
林清玄说:“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层次的追求:首先是物质与欲望的追求;其次是文明与艺术的追求;再次是精神与灵性的追求。如果只有第一个,那是动物;如果只具备前两个,那你对生命根本的痛苦不知如何面对;如果三个都有了,人就完整了。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追求饱满的人生,终极一定是对灵性的追求,这是最美的状态。”我以为这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信仰。毫无疑问,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和快乐了。
这让我想起曾经阅读过的叔本华的幸福论。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所谓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而已。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有无可弥补的深渊在等待着我们。很快我们就会被无法摆脱的空虚和无聊笼罩。所以,人生从根本上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幸福,幸福只是欲望的暂时停止。人生如此痛苦,那么此生如何度过?他认为自杀是不行的,因为这虽然消灭了自己的身体,却消灭不了苦恼的欲望。叔本华为人们提出一种积极的出路,回到艺术的本真中。只有在艺术的美丽中,我们审美时成为带意志的主体,在艺术欣赏时就会完全超越功利的要求,成为自由自在的人,体验到幸福。按照林清玄的追求层次论,叔本华的幸福只在停留在第二层。只是暂时的幸福和快乐,最终无法面对生命的根本痛苦。我感觉确实如此。比如王国维、老舍、海明威、凡高、三毛、海子、张国荣……难道他们不是痴迷于或文学或艺术的追求吗?可是他们最终无法面对最终的心灵痛苦,选择了自杀和转身。用林清玄的话说,就是他们缺乏终极信仰,没有精神与灵性的追求。
在林清玄32岁时,他正值事业巅峰,任《中国时报》主笔,并担任电视台经理。只是,突然感觉虚妄。繁花似锦又如何?长命百岁又如何?富可敌国又如何?一切皆如梦幻泡影。而一个有慧根的人,一定会对生命及宇宙产生终极追问,在人生的某一特殊阶段。他闭关修行,隐居山林。打坐、诵经、散步、过午不食,不染尘世。3年后下山,褪去才子之锋芒,平添众生之恬淡。他在菩提园讲经论道,开始只有十几人,后来发展到上千人,再后来便有轰动一时的“菩提系列”。他继续著书,继续修行,继续投入生活。他报了烹饪班,在家庭主妇中拔得头筹;春茶下来,他遍访茶山寻茶结缘;他穿长袍、蓄长发、结长辫,在欧洲总被误认为“中国功夫”;他自嘲像《功夫》里的火云邪神,遗憾不会蛤蟆功……他显然是特立独行的,只是不愤世,不嫉俗,不令人如鲠在喉。姿态超然,风度温和。一个忠于内心的人,永远不会身陷囹圄。无论时代、世俗还是宗教,无论出世与入世。更何况,菩提本无根,明镜亦无台,而囹圄何来?
林清玄从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就像虫破蛹化蝶然后成蛹再化蝶的过程,他已经参透世事,从浮华的物质万象升华为心灵的佛堂。
他说:“20岁时在桥上看风景,30岁时在楼上,40岁时在山上,50岁时在云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在云上看风景,做个大彻大悟的人,可是能够吗?试想,孙悟空与如来佛斗法,刚学会翻跟斗,每次翻到云上总跌落下来,翻了很多次才坐到云上。所以,还是先在桥上修行吧。人生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如果始终坚持一个更高的追求,自然就会往上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修炼自己?于是他想像地说,中国字很有深意啊,你写一个“谷”,一个“人”,就变成“俗”。写一个“人”,一个“山”,就变成“仙”。看到很多人沉溺于物质,崇尚名牌,你会觉得他们在走向山谷。如果一个人喜欢读书、爬山、思考,他在往上走,总有一天能得道成仙。
之前,我总是在快乐之后会陷入莫名其妙的困惑和精神的痛苦之中。不论是生活在平庸之中,还是生活在艺术之中,阅读林先生的文字,让我顿悟。叔本华的文字让我找到解决苦恼的办法:追求艺术,醉心文学,欣赏音乐……而林先生自认为受困痛苦的人,其实还是匍匐在物质与物欲之下。文字让我认识自我的处境和位置以及方向,我原来只是站在楼上试图看到云上的风景,所以才会不断地从云间跌落,为物所累。我会努力走出拥挤不堪的居所,走向自然,从山谷走向山顶,欣赏更辽阔的风景。身体被束缚,灵魂却是自由的,精神的游历可以由山顶飞向云端。
每当心浮气躁的时候,我就会打开班得瑞的音乐《清晨》或者《寂静之声》,在自然的气息里,阅读林清玄的文字,聆听内心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