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钱永键就是美国科学家!
——关于钱永键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的思考
文/冰雪凌
今天,在新浪网浏览新闻时,有一条“钱学森堂侄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新闻标题,让我心里不禁一阵激动,难道是中国人?可是又有点疑惑。再仔细浏览就又有一个标题证实了我的疑惑“钱永键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
出于政治教师的职业习惯,也夹杂着复杂的好奇,钱永键使用否定词这样强调自己的国家身份必定有原因。于是开始搜索相关资料和报道:
钱永键(Roger Yonchien
Tsien)先生是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得奖的,与他一起得奖的是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和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
再次搜索找到关于钱永键先生自认“不是中国科学家”的文章最初是发表在日本网站上。以下是网上对这篇日文原文的翻译:
8日,与下村修先生一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美国人、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的钱永健教授,在回答中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该场面对于欲将其作为中国的伟大成就加以赞颂的中方媒体来说,使得此次获奖略添遗憾。
钱教授出生在纽约,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9年始任职至今。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电话记者招待会上,来自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的采访接连不断。
当记者问:“您是中国人吗?您会说中文吗?”钱教授用英语答说:“不太会说”。再进一步被问到“先生的成就对于一个中国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时,钱教授说:“因为我是美国生美国长,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说到与主导中国宇宙开发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的亲属关系,他说:“其实连面也不曾见过,当然,我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科学家。”
很显然,日本媒体这时候抓到钱永键的这句话大做文章,大概是为了讥笑中国的媒体更早前拿一个“钱学森堂侄获诺贝尔化学奖”而曲证中国的伟大。而我们自己,经过日本媒体这样一传播,就立马有人指责或者心理不平衡了,认为钱永键忘了祖,这个钱永键居然“六亲不认”、“给脸不要脸”,他居然强调什么“我不是中国科学家”,“和钱学森连面也不曾见过!”国人之所以要强调“钱学森堂侄获诺贝尔化学奖”,就是想以此证实华人其实并不缺乏创新能力。这都没什么,难道不是吗?细数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华人,加上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共有7人。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人虽然有着华人的面孔,但是全部都是美籍华人,并非中国人。现在的问题是记者居然无知地发问:“您是中国人吗?……”这就显得让中国人在国际上脸红了。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关于“华人”和“中国人”的区分,在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节中,由“公民”这个概念引发出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华人”和“中国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有区别也有联系。“华人”是从血统观念出发,而“中国人”就是指“中国公民”,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法律身份,是从国家观念出发的。“公民”,即具有某国国籍的人,“中国人”就是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意味着承担着中国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而美籍华人从法律角度讲自然就是具有美国国籍的美国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不承认双重国籍。可见,我们的媒体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是缺乏法律常识,显得牵强附会,有点一厢情愿,甚至是自做多情了。由此引发的争议和指责甚至漫骂,暴露出某些国民法制观念薄弱和国家观念不强,尤其是国家某些媒体无知的发问,在国际上贻笑大方。更悲哀的是国民盲目的自尊和可怕的虚荣。我反倒要赞赏钱永键先生的理性和缜密的科学精神,这是一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特质和品质。
钱永键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没问题,他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美国科学家!有美国国籍,在美国生美国长,接受美国教育和培养,在美国实验室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换个思维方式说,如果钱永键先生是中国人,在中国生中国长,接受中国教育和培养,那么怎么说呢,说出来恐怕国人反过来会针对我了,也许这篇文字还会被屏蔽,所以不说了。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上了日本媒体的当,反过来攻击我们的华人科学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发展,科技、文学……为什么中国人在所有的领域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有的人就说:诺贝尔奖并非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唯一指标,而是要用更综合的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还有人说,诺贝尔奖有国家歧视。不可否认这样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诺贝尔奖任何故作轻松的不屑,我以为除了“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外,还有就是无知和做作。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国际获奖很难说明已经具有世界顶尖水准。自大和盲目自吹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为什么七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是华人,而不是中国人?为什么我国的人才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人才不够优秀吗?不是。国家的优秀人才大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即便没当官,也没什么作为了。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现在在美国的科研界,华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会议甚至看到1/4的参加者为海外华人。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国内没有大的创新和研究,这与我国的不完善不合理的人才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还与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科技体制自身存在的弊端不无关系。在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阶段,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的关键因素。从国家发展结构来看,我们国家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000-2003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经济原因直接导致人才外流,还导致人才出现功利倾向,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
钱永键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我以为钱永键先生强调得非常准确,非常正确!别再把动不动就把“华人”怎么怎么挂在嘴边了。科学来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我们要学学我们的邻邦日本,2001年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让我们来搜集整理一下资料,就可以发现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一位美籍日本人和两位本土日本人获得。自1901年以来,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算起来已经有13位日本本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我国与之相比,反差之大引人深思。
日本人总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引起钱永键是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讨论,没错,他就是美国科学家。不过,千万别把矛头指向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还是指向我们自己,审视我们自己吧,进而借鉴日本的有效经验,制定我们的诺奖目标,以及冲刺诺奖的时间表吧。
2008-10-11-00:04: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