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份的一天,朋友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儿子(升高二)的老师通知他们夫妻,把孩子带回去反思,她和孩子的父亲都是中学老师,面对这样的窘境,他们自然给老师说好话,请老师把孩子留在学校。可是年轻的老师说,孩子多次在课堂上看闲书,屡次劝告不改,于是就在课堂上动手打了孩子,孩子不满老师的批评,逃学一周,在校外上网。老师冷冷地对朋友夫妇说:“回去教育好了再说归校的问题。”他们想让孩子当面认错,可是儿子的态度让他们夫妻在老师面前很尴尬。他们只好先把儿子带回了家。
我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在电脑前“噼里啪啦”飞快地敲着键盘,我也看不懂屏幕上的线条。朋友无奈地说,儿子就喜欢钻研这些,整天在网上,对学习却没有兴趣,儿子声称不再去学校!我担心朋友的老公脾气暴烈,再打孩子。朋友说不会的,学校不要了,家长再打,儿子跑了怎么办?
我们都是中学毕业班的老师,每天面对的就是成绩,就是学习,就是升学率,而这些也是我们的业绩,是发放奖金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我们的标准,是晋升的主要(几乎就是唯一)标准。对于体罚和变形体罚学生,真的是家丑。我理解老师的言语中的无奈,但是我明白体罚绝对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我理解朋友复杂的心情,也理解他的孩子满腹的委屈。
朋友很纳闷:孩子小时侯学习很好,前几名,升了高中怎么就变了呢?我在某个饭局上,亲耳听到旁边一个刚从那所高中毕业的男生说,他们学校为了保证高考升学率,设立了一个重点班。最优秀师资和生源都集中在重点班。普通班的班主任和老师基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班级管理比较松散,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教育方式也简单粗暴,高考基本是光头。自制力差点的学生就失去了信心,与初中的成绩大相径庭。
“就这样由着他上网?”我问。
“让他好好上吧,他倒不玩游戏。是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我们现在只是希望他能够同意返回学校。”朋友说。
“也是,首要的问题就是回学校。”我说,“可是原来的学校,老师打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开,要不就换个学校试试?”
“我也这样想。”朋友说,“私立学校管理相对严格,看看他愿意去吗……”
……
一晃就要过春节了,朋友过来看望我,说起了他的儿子,我问:“你儿子现在哪上学?”
“还在原来的学校。”
“成绩怎样?”
“咱们不说成绩。”朋友说,“我们也想开了,当上学都成为问题时,成绩就变得无所谓了,只要他愿意上学就行。”
“哦。”这让我想到了当孩子健康成为问题时,成绩就变得无所谓了,只要孩子健康就行。
“我们也想开了,不逼孩子了!”朋友笑着说。
“难得你能想得开。”我说。
朋友的儿子对计算机感兴趣,喜欢钻研编辑各种程序,看的闲书也是这方面的。朋友说,只要儿子能把保证上课时间好好学习,就允许他适当上网,他们也不再谈网色变了,希望儿子高中毕业之后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如果考不上就上大专),但是他们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要想在计算机方面有建树,就现有的知识根本不行,最起码要有本科知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不再过分过问孩子的成绩,只是希望孩子尽力而为。他们和孩子达成了共识,我也为他们的开明欣慰。
就我们目前的国情,依然实行考试选拔人才,高考几乎是唯一通往大学的通行证。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拓实了基础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一些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甚至扼杀了某些孩子某种潜在的天分。像朋友这样的开明家长毕竟是极少数。而像那个体罚孩子的老师般的家长倒是占了绝大多数。
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分数排座位,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坐在最后一排,孩子们把它叫做“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业不做老师也不过问,睡觉也不管。计算成绩的人数从初一的96%到初二的85%到初三的60%……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学习的孩子从初一的4%发展到初二的15%再到初三的40%……学校考试安排考场也同样是依据成绩。本学期期末考试,我安排监考倒数第二个考场,大概是各个班级的最后十名学生。除了政治科因为开卷考试,学生打开课本忙着瞎写(我是政治老师,看到他们纯粹胡抄书),其他科目的考试学生基本不做,早早地爬在桌子上睡觉。特别是英语考试,有的学生就不动笔,没等听力播放就交了卷子,他们说听了也不懂得。我真的很寒心。这些孩子看上去不笨更不傻。这些孩子在毕业班的教室里都坐在末排,平时上课连课本也不打开,如果印发试题,他们就说不会也不要。如果班级有什么事情非得要在上课时间做,老师会说:“最后一排都出去!”这些孩子在初一甚至从小学开始,因为成绩差,就这样一点点被强化为“差生”,一直差了下去。
我无意批判现行的考试制度,就目前的国情而言,考试的确是一种选拔人才最有效、最公平的方式。我只是从一个教师的良知说说我看到的我经历过的。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兴趣天分之间,孰更重要?其实每个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唯一,可是在学校,因为学习成绩差就成了多余,甚至为了升学率被驱赶留级或者劝退学。这些长期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上网看课外书违纪的多,大多比较自卑。学习成绩也几乎成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教育部尽管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但是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依据的考试制度,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记得有个故事讲得是在森林里举办动物竞赛,参赛的选手必须通过六个项目的综合评比才可以取得最后成绩。兔子跑得最快,可是跳高成绩最差,青蛙跳远好,可是跑步最慢……为了提高综合成绩,各个动物开始苦练弱势项目。结果都累得筋疲力尽,连各自的优势项目也退步了……我想这无疑是对现行考试制度的一个类比和揭伤疤。
我个人以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及高中教育,取消中考这个紧箍咒,将会解放多少花季孩子,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孩子的才能得以发掘和发展甚至成材?再随着经济发展,普及大学教育,让孩子都去享受大学教育得以深造?而事实上,目前可以通过中考升高中的初中学生不到总人数的40%……条件好的家庭让孩子上了私立高中,有的上了3+2专科,很少的升了职业高中……大量的学生流往社会……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关系与比例?在经济发展到适当情况下,要有计划地把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适当地投资于普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君不见那些日益昂贵的学费将多少贫困学子拒之门外?高高耸立的大学、高中门槛使多少学生在“跑步,跳高,跳远……”之间疲于奔命……伤了锐气,低下了头……
我作为一名常年驻守在毕业班的老师,也同样作为孩子的母亲,作为学生的家长,我太熟悉分数的威力了。有一类学生老师不问家长也不放在心上,那就是太差的学生,而他们正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关怀的孩子……
当我的女儿从小学毕业考场回来低着头几乎哭着说:“妈,我有几个大题没做,我升不了初中了,我要回乡下和奶奶种地去,行吗……”我心痛。在一个小学孩子的心里,考试的分量该有多重?学习成绩意味着什么?它有时几乎扼杀了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还有信心和勇气。我是老师也是俩个孩子的母亲,我的儿子(11岁)是尖子,女儿(十三岁)学习差,儿子每次考试都得奖,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每次选购什么,或者有什么决定,我问女儿时,女儿总是说弟弟学习好,你还是问弟弟……
当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时或者当我们的孩子学习退步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为无助孩子做些什么?
在2007年春节前夕,一个中学校长,面对在重点高中上学的儿子,由第一名退步为第四名,无意识地指责了几句,孩子居然自杀在野外……而儿子,正被学校列为北大清华的重点培养对象……
我们无法改变目前考试制度下的应试教育,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还有我们的孩子要学会在适应的前提下,不要在成绩的禁锢下阻断自己的梦想。
当我们无法改变学校用考试成绩衡量孩子的标准时,作为老师,我们要对所有的孩子负责,要面向全体学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帮助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要在适应的前提下,多关心孩子心智的健康,鼓励孩子在兼顾课堂学习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和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适应未来生存的发展空间,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比如我的朋友,不要死逼着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分,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在爱好的天地,得到舒展和发展。
我是老师,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比如自强自尊,坚强,善良,学生信任我喜欢我,我公布了我的邮箱和QQ,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和我交流……我是家长,经常借助情境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要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和立足,靠的不单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你拥有某种技能,但是要获得技能要靠学习知识,学校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实践=技能。每个周末,我都带着一双孩子到大街上逛逛,主要是为了放松,也想让孩子了解各种各样的生活。有一次,在城北菜市场的路口,有一对老夫妻在烙大饼,浓浓的葱花香味勾出了孩子的馋虫,我给了孩子10元,儿子一问是8元一张大饼,女儿说:“好贵!”老头说:“可以切成四份卖,一份2元。”一会的功夫,老头卖出了8大张。我和孩子坐在旁边的饭桌前,边吃边看,女人在和面,男人在炉火前利落地翻烙饼……我问孩子:“他们靠什么生活?”“烙大饼子!”俩个孩子争着说。在回家的路上,路过垃圾堆,有俩个女人在掏垃圾,俩个孩子下意识地捂住鼻子,飞快地走开。我问:“她们靠什么生活?”“拾垃圾!”我说:“你们可别小巧拾垃圾,有个拾垃圾的后来成了百万富翁,开了废品公司,成了著名的‘垃圾王’!学习力不同掌握的知识有深浅,下苦不同,有不一样的能力,有不一样的人生!”孩子点点头。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学习要广博,更要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并把它发展成自己的专长。”我问孩子们有什么爱好,儿子说他喜欢科学,女儿说她喜欢手工,我说那么就要在喜欢的事情上多多用功。我只是想用现象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懂得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并不能决定将来的生活,一个人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具备一技之长,才是最重要的。
我平时总会给儿子买一些科学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的故事》、《最有趣的科幻故事》……我经常给女儿带回手工小制作的方法书。全家看电视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定时打开《科学探索》或者《手工制作》节目。看到他们专心于喜欢的事物,我很欣慰。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现在孩子会做简单的饭菜,会洗衣整理房间……
我想说,请不要剥夺我们的孩子爱和喜欢的权利。
任何时候,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爱与喜欢是孩子的第一需要!
孩子的成长最终要靠孩子自己,同时也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和放手!呵护我们小小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孩子有益的课外书,正当的兴趣爱好,适当地看电视和上网,请不要一味断喝:“不!”
请给我们的孩子一条生路!不要让孩子美好的梦想,在我们人为的禁锢下折翼!
新浪教育博客首页推荐
《请给我们的孩子一条生路!》---<不要让飞翔的翅膀折翼>(修改版)
向您推荐新浪首页推荐的我的部分校园、教育、亲子、情感博文
新浪首页推荐
校 园
新浪首页推荐
教 育
冰雪凌老师教育博文:不要让飞翔的翅膀折翼
冰雪凌亲子教育博文:什么改变了儿子
新浪首页推荐
情感故事
情人节:不做情人,做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