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叹曰:老村先生的这篇文章,我在亦庄博客读到,为之痛心疾首,为之气结不能语,堂堂中国,朗朗乾坤,何以政府三申五令,民众百呼千唤,法制社会仍然遥遥?民生民主依旧瘼瘼?环境污染屡禁不止?自然生态每况愈下?盖因我们的人文生态已经恶劣如斯也!老村文中所述被殴者贾晋蜀,是一个视文学为生命的山西青年,是笔者家乡人,自然要遥遥援之以手,何以援之乎?怅而无奈,无非击键,不过逐鼠,将欲何为,唯有吁求——悲夫!
冰雪凌愤怒:
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社会的关键环节就是依法行政,法治同时规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那么规范一个柔弱的文学青年的行为,应该运用法律,还是管理者的拳头???
我曾经和孩子亲眼目睹,在十字路口,一辆宝马车和一辆三轮车,先后闯红灯而过,交警惟独阻挡了后者……孩子带着质疑的眼光看我的时候,作为政治老师,我无法给孩子一个答案!难道我要告诉孩子,宝马坐的是有钱人?是某某政要的关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才能够取信于民。
严惩无视法律的暴力行为,还法律一个公道,还法权一个清白,为受害者讨一个说法,
支持转帖,呼吁公正,怒斥人治,呼唤法治!
<亦庄按:愤怒!热血奔荡,怀刃图仇的愤怒。一身之弱怎禁得虎狼吏恶?我为书生鸣不平,我为弱者恸而哭,我为公门羞而愤,我为正义振而呼!凡我同仁,理当弃缨掷冠,奋袂扬臂,为弱者讨个公道!恳请好友,广泛转贴!亦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贾晋蜀,一个视文学为生命的山西青年,为坚持写作梦想,他背乡离土来到京城,居住在远郊十三陵附近的一间破民房里。他的生活来源,起初是将自己的作品打印装订成薄薄的小册子,以每本两三元的价钱,卖给大学校园里一些和他一样喜爱文学的青年们。就这样,在非常严峻的生存压力下,一个人在京郊,从2000年起,坚持写作至今。我是亲眼看着这个青年人,通过文学的道路,通过文学先贤和朋友们的引导和熏陶,一天天地成熟,一天天地成长,一天天地变得良善、宽容和雅逊了。去年,他和另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青年——也是被他视为文学上的朋友、生活上的大哥的人——段卫洲,两个人共同写作了一本书《梦之旅》。在《梦之旅》里,我看到他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他的早期——第一本小册子《苍原上的狼嚎》里,看到尚且稚嫩的他,对生活、社会以及人生,在充满向往的同时,给予过多的指责和批判。那一时期的他,可以说还有一些因涉世未深而不能避免的浅薄。然而,自从他认识了段卫洲等人之后,从做人到读书,几个人一起相互影响,直到去年《梦之旅》的完成。在《梦之旅》里,我看到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贾晋蜀。比如写他回到故乡之后,面对家乡的苦难,亲人的委屈,他不再是一味地指责社会的黑暗、抱怨人生的不公,而是将许多担子都主动担在自己肩上,开始检讨起自己的不足。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在他身上,我看到文学写作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即就是,帮助一个人,让他从道德和精神,全面的真正的成长。
我想,这些都已表明,有着文学理想,单纯而善良的他,已成为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年轻人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好青年,就在今天,2008年1月13日下午3时,在美丽的云南昆明——翠湖公园小西门的旁边,遭到一群如狼似虎的城管人员的围殴。段卫洲给我这样描述其时的情形,下午3时许,贾晋蜀和当地许多摆地摊的人一起,蹲在小西门的马路旁边,兜售自己的作品《梦之旅》。过去的几年,他和段卫洲一起,一直就是用这种方式,一边行走一边养活自己,一边坚持文学写作。即实地进行着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社会考察和人生体验。对这两个青年的这种文学姿态,我不仅是欣赏,而且大大敬佩!不仅我自己——在北京许多大学的校园里,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在祖国许许多多的地方,许多热爱文学的文明人士、好心肠人,都给他们以非常温暖的礼遇和关怀,但是他们到了云南,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这行为——在云南昆明一些愚昧无知的城管眼里,不知何故就那么不顺眼。也许他的这副样子,一看就是个从外地来的人。这些城管人员径直冲他而来,上来就要抢他的书。他护着书,几个城管一看抢不到书,恼羞成怒,开始对他拳脚相加,七个城管,将他殴打了十五分钟之久。贾晋蜀此时只能书生气十足的呼喊,然他的喊声,让这些城管更加恼怒,他们将他拉进车里一边殴打一边开动车子,将他拉到二环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于无人处,进行更加惨无人道的殴打和折磨。一个城管甚至抓住他的阴囊狠狠地揪,企图将他彻底地制服。(注意,这种行为似乎只有云南城管干得出来!)诸如此类荒唐和野蛮的行为持续半个小时,在七个人的围殴下,贾晋蜀混身是血的倒下了。
此刻贾晋蜀躺在云南同仁新华医院的急救室里,是死是活,生死未卜。
照片第一幅:贾晋蜀的脸经过医生清洗,但仍然满口是血。
>
第二幅:抢救后的贾晋蜀在接受输液
>
出于保护文学青年的良知,我得到求救的消息后立即写下这篇文字!
此文希望阅读到的网友们广泛传贴!
此文希望阅读到的网友们广泛传贴
哲夫先生博客文章《昆明城管殴打文学青年》http://q.blog.sina.com.cn/sanjinwy/bbs/topic/tid=1223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