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底:杭州话里有多少开封话元素
(2011-06-19 00:08:57)
标签:
杭州吴侬软语楼外楼开封南宋都城文化 |
分类: 寻根问底 |
到杭州出差,听当地人说话特别是女士说话,就像年轻时看过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总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诸如才子佳人、吴侬软语、柔情万种之类的词汇也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当然,如果你足够“小资”,你的心底里还会油然而生一种“泪眼倚楼频独语”、“青袂宛约人独立”的忧伤和哀怨。
这杭州话吴侬软语的,加上这个城市水系发达,西子姑娘天生水灵,如果再遇上个会发嗲撒娇的美人儿,给您来上一番细细软软的甜言蜜语——恐怕意志再坚强的男人也难以抵挡。所以,对这“男人的骨头都软掉了”的说法,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大惊小怪了。
吴侬软语虽然好听,但对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来说,如果真的要听懂,恐怕还要多做点功课。你想啊,即便像笔者这等虽寄居在北方,但打小在南方生活很长时间的人,要想将这吴侬软语弄个明明白白,也是要颇费一番功力的。说来,这道理其实这一点也不复杂:杭州位尊浙江首府。早在春秋时,杭州“先属越,后属吴,复属越”。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更是成为吴越国之都,想必当时这“吴语”便是这个城市唯一畅通无阻的的“官方语言”了。
话虽这么说,但最近一次去了杭州尤其是听一位“老杭州”对“杭州话”的一番分析后,笔者对杭州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尤其是对“杭州话”有了一些新的了解与看法。
朋友说,杭州话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清一色的“吴侬软语”。杭州话属于浙江北吴语,通行的范围略大于杭州市城区面积,大致在从笕桥至拱宸桥、古荡、北高峰、天竺山、五云山、钱塘江边这样的范围内。从语音结构上,杭州话是地道的吴语,但又具有一些不同于浙江吴语其他方言的特点。有人考证,杭州话缺少“文白异读系统”,许多词语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如不说“锅子、事体、面盆” ,而说“锅、事情、脸盆”。否定副词用“不”和“没有”,人称代词用“我、你、他”,复数加“们”。还有,杭州话里有很多儿化音,而且“儿”自成音节,如“姑娘儿,老头儿、疯婆儿、小伢儿等,这种儿尾词成为杭州话的一大特色,而儿化音在北方话中比较常见。朋友说,即便是到了今天,很多杭州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性也带有北方人特别是河南开封人的特点。比如就像河南人爱吃面食特别是面条一样,杭州人除了吃米饭,爱吃面条在南方人中也是出了名的。
那么,杭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城市,杭州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怎么会有这些特点呢?
据笔者查阅有关的历史资料,我的这位朋友的说法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其道理的----
公元1127年,金国四太子兀术带兵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城(今开封),俘虏了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及后宫、百官。同一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在应天府(今南京)做了“南宋”的皇帝,史称“宋高宗”。接着,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击,带领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1129年(建炎三年),赵构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公元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又率臣僚南逃。直到1130年夏(建炎四年)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临安府,并于1138年正式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建立了偏安一偶的南宋小朝廷(直到元朝于1276年攻占)。
赵构为什么要选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时杭州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规模很大而且比较富足的城市。有关史料记载,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到南宋时,杭州进入了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史料记载,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后,“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
南宋朝廷在杭州建都后,原北宋首都汴梁的豪门、权贵们逐渐大量“麇集杭州”。同时,南宋对西北流民大批进入杭州采取接待安置的政策,在江河码头或交通要冲之地设立接待处,专门安置西北流寓者。在流民南移中,官吏、士人、商贾、工匠、僧道、艺人等大批北方人进入临安,使杭州临安府“人烟稠密,户口蕃盛”。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当时20余年间,累计接待300万人次。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另有史料认为,当时临安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0万人。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有关当时外地人移居首都杭州的情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切见临安府……西北人以驻骅之地,辐辏骈集,数倍土著。”另有文章称,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只有十万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会,当时还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只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灯火映彻碧空,映亮了世界的东方。”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以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薰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可见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
南宋时,杭州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谈到外来语言特别是开封话对杭州话的影响,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南宋以前,杭州城里的人口结构与江南其他地方差不多,都是由本地人与外来移民构成。由于外来移民一般不是很多,而且都是陆续迁入的,即使移民操不同的方言,对本地方言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东晋和南朝期间、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江南地区都有大批北方移民迁入,使江南的方言增加了不少北方话的成分,但杭州的移民状况与周围地区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所以对方言的影响也没有什么差异。
开封话对杭州话产生重大影响是在靖康二年(1127年)即北宋覆灭,南宋在杭州建都之后。当时,“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自绍兴元年(1131年)起,临安(今杭州)一直是南宋的“行在所”(临时首都),在此后的143年间都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因此,从北宋首都开封南迁的皇室和一部分皇族、文武官员、商人、士人、市民、士兵、僧尼大多集中在临安。由于这批移民的身分和地位特殊,数量较多,居住集中,定居在杭州后依然说开封话,所以在杭州城内形成了一个开封方言区。杭州还有来自北方其他地方的移民,他们原来的方言与杭州方言有很大不同,却与开封话接近,自然会选择向开封话靠拢。开封话成为朝廷官话,也成为杭州的强势语言。而杭州的土著为了与这批处于统治地位的开封人打交道,要做官,上学,经商,当仆佣,也只能学说开封话。久而久之,开封话成为杭州一带的方言,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方言。当然,在此过程中,移民或多或少会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新形成的“杭州开封话”与原来的开封话也会有些差异。“南方的腔调,北方的字眼,一来一去,相互融合,就成了现在的杭州话。”
南宋灭亡后,杭州丧失了首都和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但经过100多年,“杭州开封话”已经成为杭州人的母语。而且从元朝以来,杭州一直是省级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杭州人对周围地区继续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杭州话也是一种相对强势的方言。由于元、明、清三代的首都一直在北方,北方话是“官话”,带点北方味的杭州话因接近北方官话而保持着身价,更有利于它的延续。
人们怎么看待杭州话现象?宋代路德章《盱眙旅舍》:“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明代陈全之的《蓬窗目录》载:“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 另一位明代人郎瑛也注意到了杭州方言这一特点。他在《七修类稿》中指出:“(杭州)城中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清朝毛先舒《与婿徐华徵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看来,明代的杭州方言比今天更接近北方的开封话,而且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语言的融合现象多持赞许的态度,身为杭州人的郎瑛更是为杭州话接近开封话而颇感自豪。
其实,据有关专家研究,开封话影响的不仅仅是杭州话,“北宋南渡对南方的影响很大,全国各地很多方言都受到了影响。” 也有专家认为,说杭州话是开封话和越人绍兴话的结合并不一定有道理,事实上,杭州话更像是元朝官话和越人绍兴话的结合。因为杭州人大多是南方越人后代,也有些是北方官宦甚至是蒙古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