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深解读:长江中下游到底为什么干旱?

(2011-05-29 17:38:53)
标签:

长江中下游

旱灾

三峡工程

后续工作

规划

杂谈

分类: 纵深解读

       长江中下游到底为什么干旱?

        □小屋清风/

今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民政部 527日发布称,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旱灾造成大小牲畜107万头()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人民币。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凑巧的是,5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经过十七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会议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会议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本来,这是国务院一次例行的常务会议。《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在2008年就被提上日程,其编制工作启动于2009年初,201011月举行的国务院三峡建委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已审议通过。实际上,常务会议指出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三峡工程的“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正如有关人士所言,“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但令人不解的是,有关媒体在报道有关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有关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内容大多被删去,而三峡工程“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存在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影响”的内容被无限夸大。于是,消息即出,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网络更是一片哗然,质疑之声纷至沓来:“你看,国务院都这么说了,可见事情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有人更是干脆把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全部归罪于三峡工程。

事实上,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论证建坝就用了几十年时间,它的可行性研究在当时的中国堪称最认真的,争论也是相对最公开的。当年全国人大票决三峡工程时,有2000多个代表参加。其中高达1000多票赞成,600多票弃权, 100多票反对。建设它的最终决定甚至经过了全国人大的投票。尽管也有弃权票、甚至反对票,但之所以确定要建设,无非是因为利远远大于弊,而非只有利而无弊。因此,所谓“三峡工程是一个不科学不民主的政治工程”、三峡工程是“民主制度方面的缺陷带来的制度恶果”、“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五个报告专家组不签字都挡不住强硬上马”等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极端天气出现的时候,不少人重新审视三峡的利弊,并引发有关三峡引发极端天气的各种说法。在原因尚不能完全解开的情况下,从情理上说,产生这些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改变自然环境的工程总是利弊兼有,世界上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各有利弊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次生灾害。国外同类工程也同样存在诸多争议,例如美国胡佛大坝,争议至今仍不间断。更何况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它的利与弊又岂止是几言能尽、甚至一言能蔽之的?

有关专家指出,我们要对三峡工程作综合评价,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是因为三峡引起的。去年福建、海南等许多地区也发生大水灾,难道是三峡工程造成的?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灾害链,没有三峡工程,洪水也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各地都可能发生。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国庆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是个敏感话题。每逢长江流域出现极端灾害天气,总有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三峡,却从来拿不出科学的证据。三峡大坝的确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极其有限,只限于库区周边不到10公里内。针对三峡大坝对于气候的影响,此前进行过专门的科学调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极端天气是由三峡引起的,将三峡的影响扩大化是没有道理的。

王国庆教授说,今年长江中下游遇到的大旱,在三峡工程未修建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将旱情与三峡联系起来,是不合理的。目前的旱情,以及此前的川渝大旱,这些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的,不能将其归罪于三峡这样一个单一的水利工程。相反,目前长江中下游遭遇旱灾,三峡大坝加大泄水量正体现了其防洪抗旱的调节功能。

谈到有关三峡大坝“木桶理论”的说法,即有人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脉缺口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木条。三峡大坝是挡住气流入川的瓶颈,好比一个木桶最短的木板变长了,影响了四川盆地与外界的水汽和热量交换,不可避免会导致四川盆地的自然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对此,王国庆认为,三峡大坝的确将河道拦截起来了,但是大坝的高度才100多米,而要做到能够影响大气环境,必须是大尺度的水汽云团活动才可以,其垂直方向距离地面至少10公里以上,三峡的100多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王国庆也不否定,三峡在起到防洪、发电作用的同时,库区也会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些都是三峡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今,三峡大坝已经矗立于长江之上,对于一个静态投资数千亿元人民币的“国民工程”,当然不能拆掉了事。如果因为有质疑就全盘否定三峡工程,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整个民族不成熟的表现。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三峡工程正在发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今天,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如何去彻底否定三峡工程,而是要以理性的态度正视三峡工程存在的问题,善用它、积极应对工程的后续问题,研究如何去解决不利影响,做好后续工作,兴其利,除其弊,将影响降至最低,方是“后三峡时代”的要务。

那么,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呢?综合有关专家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气候方面分析,国家气候中心认为,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多年平均状况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二是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个——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条件。

此外,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向北推进。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其次,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据有关记者调查,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今年4月份,在江西修河流域,因上游水电站不愿放水,导致下游2万亩早稻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在上级部门干预下,电厂才开闸放水,但此时已造成农田受旱损失。

其三,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掀起于1950年代的农业灌溉现代化革命曾使中国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系统。随着包产到户和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这些集体水利工程大多遭搁置或荒废。湖北是农业大省,2009年年产粮食460多亿斤,全国占比4.4%,排名第11位。但湖北粮食产区的农业灌溉设施大多修于1950-----1960年代,水库与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目前,湖北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直至2003年,中国19.5亿亩耕地中,还有11.1亿亩尚要靠天吃饭。过于粗放和陈旧的渠道系统让中国农村渠道灌溉利用率只有30%40%,在河南,这个数字还要更低。

当然,专家也指出,在长江中游三峡大坝拦腰一截,必然改变着原先平衡的状态,使长江流域这一个自然系统一分为二,不仅一切地质作用都要产生调整演化,空气中水气流动也会有相应变化。客观上讲,任何一个工程的修建都会对自然界有所影响,只是程度问题。比如我们建设大都市、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等,对大自然也有不利影响。但是,这和大片地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相比,应当说是不可等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