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约:感恩这辈子唯有一次的缘分

标签:
主持人离婚父亲儿子爱情、婚姻教育 |
分类: 心灵之约 |
以前只知道梁继璋先生是前香港电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据说他主持节目时音线柔和、磁性,听众备感亲切,因此抚慰过无数孤独的心灵,也让他一举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之一。近日从网上看到梁先生写给其儿子的一封信(附后),才知道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一个侠骨柔肠的慈父。
百度梁继璋的阅历有这样的记述:他在27岁时结过一次婚,但以离婚收场。后来他与年纪较他小21年的庄妙晶相恋并于1999年7月结婚,生有一男一女。也许正是因为在情感上经历过波折,加之自己很晚才有了孩子,梁继璋才有了“柔情未必不丈夫”的切身体验,从而倍加珍惜自己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也更加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与为人。所以才写得出如此设身处地,循循善诱,情真意切的信,堪称那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现代版。
这封被梁继璋先生自己称为“备忘录”的信,应该是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写的。信中较少说教,倒像一个饱经风霜的慈父在他刚刚涉足社会的儿子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一方娓娓道来,一方静静聆听,水乳交融,舔犊情深。为了让踌躇满志的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一些冤枉路”,父亲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传授过给儿子,字里行间,真情流淌,拳拳父爱,感人肺腑。难怪这个“备忘录”一经披露,很快便流传于各大网站,很多平日貌似威风凛凛、不苟言笑的父亲,看完也是感慨万端,柔情万种,让人动容。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许是因为感同身受的缘故,笔者在阅读这个“备忘录”时,总感觉有一种柔弱和牵挂在桌前弥漫。尤其是读到其中“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一句时,顿时萌生出一种世事沧桑之感;而读到“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这一段时,已禁不住鼻子发酸,眼泪也不争气地从眼眶里渗漏出来,慢慢地在眼镜片上形成一圈不规则的图案,电脑屏幕上的信也变得模糊起来----这令我想起了远在外地求学的儿子。
儿子属早产,还未到足够的月份,便匆匆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好在,这没有影响他的发育和智商。说这样的话,不全是因为“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老婆都是别人的好”的心理作祟,也不完全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事实上,儿子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长到1.75米,到上大学那会儿,个头早以达到1.81米,超出我一大截。不仅是高高的个子,儿子上学似乎显得很轻松,该写作业写作业,该玩电脑玩电脑,即便是要中考或期末考试了,他也依旧的少不更事,吊儿郎当,一点也不像我上学那会儿那么费劲儿,除了上课,还常常需要挑灯夜读,直把自己弄得整日迷迷糊糊,“不知今夕为何年”。
事实上,对于孩子的教育,在我觉得他懂事以后,我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不像别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这个班,送那个班。在孩子繁重的学校上课之后,一会儿要孩子补习英语,一会儿又要孩子补习数学……我总觉得,教育孩子就像种树,只要朝上长,不倒下,自己爱怎么长就怎么长。如果是棵好树苗,适当扶植,终会成材;否则,再怎么使劲也没有多大用。孩子的初中是在一所被众人很不看好的学校上的,学校的学风很差,孩子们谈恋爱的却蔚然成风,每年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比例很低。回过头,说那时一点不操心是假的,尤其是看到别的家长想方设法地走关系、开后门,把孩子弄到重点中学去的时候,心里总是涌现一种深深的歉意和不安:我等一介书生,既无钱送礼、找路子,也搏不开那个面子,可这要是真耽搁了孩子的前途怎么办啊!万般无奈之下,我只跟孩子说了一句话:作为男人,平时表现怎么样并不重要,在关键的时候提得起就行!后来,孩子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三年之后,孩子又以优良的成绩考上外地的一所重点大学。
我深知,儿子到了外地上学以后,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会更少,甚至连见到他的机会也不多。但转念一想,孩子总要长大成人的,除了父母活着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他要自己去度过,要靠他自己的能力去打拼,去生活。他得适应社会,他得融入在社会之中。因此,在儿子决定选择一所外地大学就读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并为孩子的胆量和果敢而高兴。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自己不再像年轻时那么毅然、决然、坦然和泰然,特别是每逢节假日、遇到恶劣天气或孩子生病的时候,就会心神不定,就会焦虑不安:不知道儿子会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挤出点时间锻炼身体;不知道他会不会根据气候的变幻添减衣物;不知道他会不会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到医院去看大夫;不知道他懂不懂男人的生理卫生,勤洗勤换内衣内裤……
孩子总是在慢慢地成长、懂事、成熟。儿子虽然远在外地,但时不时会从他的学校给我发一则短信,或者在我的博客里流下脚印,对我来说,这便是最好的记挂和安慰。即便是没有这种语言的表达,即便是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甚至连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也没有,那也是一种默契----一种基于父子这种特殊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默契。
年近半百,当知天命。对于一个近五十岁的男人来说,青春不再,理想渐远,事业无非是一种修行,一种完善,一种传承,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就足够了;而金钱呢,无非就是一袋调味的食盐,可多可少,可咸可淡,口味重的,多放一点,口味清淡,就少放一点。对于生命,我们终于有了一种“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的释然和超然。
人的生命,原本就是清清白白的,没有任何的色彩。在人的一生里,每个人又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描摹适合自己的色彩,信念,追求,人生的抉择,这个过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亲情的沉思。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成功过,也失败过,升晋沉浮,荣辱悲喜,辉煌暗淡,冷暖自知。在经历了无数的磨砺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打量自己在生命中留下的那些足迹的时候,我们应当坦然自若。
我常常在想,其实,老天爷对我们不薄,除了赐予我们生命,赐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还赐予我们亲情、友情和爱情。我常常感恩,因了孩子的身体里流着父母的血液,他便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拥有了一种任何力量也难以割舍的亲情,有了一种绵延的牵挂和深深的惦念。而一旦拥有了这一份亲情,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便是在黑暗的夜晚,在自己失意的时候,他也会怀抱一份希望,一份勇气;因为拥有这一份亲情,即便是在茫茫无垠的的荒漠,在人迹罕至的孤岛,他也会拥有一份信心,一份力量。进而,这一辈子,就有幸福和他作伴,有快乐和他作伴,有健康和他作伴。如能这样,当自己慢慢老去,直至在向这个世界拱手告别的时候,自己才能心安理得,无怨无悔,了无牵挂。
我儿:
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则:
(八)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