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专业≠人格塑造

标签:
填报志愿专业选择人格塑造人才培养大学 |
分类: 民意民生 |
人们总说“跟着感觉走”,“感觉”这种抽象而又奇妙的东西左右了多少突然的决定、不假思索的行动,还有奋不顾身的远行……仅仅凭借一个城市的名字、区位,一个报考专业的名称、方向,一所学校的牌子是否够亮就可能左右一个茫然学子未来若干年,甚至终生学习的方向,想想也觉得贸然而局促。
因为绝大多数人在报考志愿时,并不清楚这一专业究竟学些什么。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课程名称和人才培养标准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容。所以最可悲的,不是没能如愿以偿进入到理想中的专业;也不是跟着感觉,在短短的报考期限内就做下可能左右一生的决定;而是即便你思虑周详,弄清楚学的内容是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但真正到了大学才发现那些课程设置只是在接近人才培养目标,毕了业也可能马上失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高考成败绝非命运的最后审判。一切才刚刚开始,并不是读了好大学,就有好未来;并不是寒窗苦读从此解放;就像书会越读越厚一样,那些高考后焚书、扔书的孩子们,终有一天会发现,并不是过了高考,再无大考,永无烦恼!未来有太多的未知需要面对,有太多的变数需要掌控。所以求学没有终点,学无止境!
http://s2/bmiddle/4cd7ae2fgdfd3bfce22f1&690
当学位学历一步步提升,其实某些知识可能随之深化,也可能在精细的同时也狭窄了,所以特定方向的技能会提高,而许许多多的能力却在退化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高学历的人可能在择偶上遇到瓶颈,在单位里处处碰壁,在社会上显得格格不入的原因了。
因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得以立需要的除了本领、专业、技能,还需要多种情商。除了正直、诚信,还需要圆融、变通;除了自强、自立,还需要协作、互助……而关于社会上不光彩的种种,往往学校里、课本里是不会告诉你的!只有在突发事件到来时,那些避而不谈的问题才会被推倒风口浪尖,才不得不去引导、教育。比如高校里的投毒事件、踩踏事件……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社会阴暗面的渗透教育,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教育,缺乏对性、暴力、腐败等敏感话题的关注,也缺乏感恩教育。
又是一年填报志愿时。其实,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总是多元的,当亲朋好友让我提出建议的时候,我更青睐于人文氛围较好的院校。因为比起选择一个专业,从事一种职业,最为重要的是具备健全的人格。
而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自身的努力、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还有社会这所大学的影响和馈赠!所以不管选择了怎样的大学,怎样的专业方向,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记住:好戏在后头!希望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