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照常升起》侧记

(2007-04-20 15:12:13)
标签:

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侧记 


    天上的景象奇观
        ——《太阳照常升起》侧记

 

    口述/ 尚可 
    整理/ 闻观

 

    尽管姜文有莫名奇妙的“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拍电影的境况远比大多数中国导演幸福。据我们了解,投资人基本上都是来找他的,甚至还有投资人痴心等了他好几年,只要姜文拿出个故事来,只要他当导演,人家都愿意投。但是姜文在作导演这件事上反映总是慢半拍,在2004年秋天之前,他甚至没下决心做个职业导演。那时离他拍摄上部作品《鬼子来了》,已经过去五六年了。外界盛传他创作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等,实际上还有另一层因素。他自己说:“我是个懒人。如果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我,我不会往导演那道上走,我一直觉得导演不算个行业,那就是个动词。”人们过去一度把这句话当作有个性的言论,但是在姜文过了40岁之后,他身边的一些朋友就批评他“寻找借口,不求上进”,“演戏虚度光阴”。
    有趣的是,对姜文触动最大的人却是管电影的一位领导,据说两人在某国电影节上相遇,该领导看见姜文就问:“姜文你怎么不拍东西了呢?”姜文笑说:“让我拍吗?”领导说:“谁说不让你拍了?谁能拦得住你姜文拍电影啊?”接着又说,你姜文拍电影肯定有市场,应该抓住机遇。
    姜文回头就开始组建人马,成立了一个单位名叫“不亦乐乎”。由于他前两部作品影响很大,颇受追捧,实际上这些年给姜文提供剧本和小说的人络绎不绝。不过,所有题材大多可分为两类,一类都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另一类都像《鬼子来了》,剩下那些一看就会被上头枪毙。
    姜文想拍一个与前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它属于另一个方向。”他说,“好比一个凳子要三条腿才能立住,我要在前两个之外做成那第三条腿,这样以后我什么片子都能拍了。”也就是说,他要先弄出三个极致,否则心里不踏实。  
    2004年秋天,有个朋友给他推荐了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小说很纤细,但却让姜文一下子推开了通往一片广阔天地的窗户。
    据说,某天早晨一缕透过窗帘射进来的阳光,让姜文看到了他要拍的电影的结尾,那个故事后面的整个世界由此朦胧地呈现出来。

    此后,媒体纷纷用小说《天鹅绒》来猜测影片,其实这在姜文那儿是行不通的——好比盲人摸象。姜文一定会把别人的故事放进自己的主观世界当中考察,《天鹅绒》只是与姜文主观世界衔接的一个接口,小说里的故事从到他手里那一刻起就已经被“无限地改变并放大了”,它成了姜文的看到的那个世界的一个点。
    作家阿城曾被姜文请来指点剧本,阿城说,电影通常都是短篇小说、最多是中篇的含量(《阳光》和《鬼子》都属于正常的短中篇),但《太阳》却是个长篇,它提醒姜文,“你这个拍摄难度极大。”
    事实上在剧本创作阶段的难度就与以往不同。姜文当年在写《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很兴奋,“所有场面和对话都是主动来找我的。”他看得见听得着,手甚至忙得跟不上脑袋,因此剧本写得顺利,就像看图说话,45天写了6万字,最后只需做减法。而《鬼子来了》的剧本有一个很好的内核和逻辑前提,他和编剧述评只是不断加入因果逻辑,剧本是严密的加法“演算”出来的。
   《太阳》则是个“微积分”关系,不仅情节罕见,想象力惊人,结构方式也极大胆。它是四个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悬念的故事的集合,故事之间天高地远,好几个人物不同的“因”和不同的“果”在不同的天地纠缠或者擦肩而过;最后靠一线勾连,引出一个惊梦般的答案;因此这个电影就像在天上飘着的景象奇观,似乎不在任何人的经验之内。
    姜文虽然事先把故事口述了一遍,但恰恰只描绘了他的电影“诱人的境界和效果”,剧本里如何表现这些“境界和效果”,姜文最初也不确定,只是他明显被这种不确定给诱惑了。他把这样一个故事交给编剧述评和过士行,然后自己站在一旁成了旁观者和挑剔者。结果剧本头几稿就像天上的断线风筝,谁也摸不着标准,两位剧作家为了把那不确定的东西写出来而饱受折磨——那就像一个人做了一个梦,却让别人去猜它一样;两位编剧一度绝望。
    姜文那时的状态是在兴奋和煎熬之间来回摆荡——贾平凹曾把他那饱受争议的《废都》称为“安妥灵魂之作”,姜文对《太阳》的执著,也似有“安妥灵魂”的架势。为了研究一个似是而非的“疯子”的角色,他和创作班子开了几个月的会,以致一群人彻底弄明白了“精神分裂”和所谓“强迫症”的区别……最后,剧本里的疯子被写得活像一个“能留住时间的天使”。
    剧本最终修改了27稿,姜文心满意足,于2005年秋天正式开机,次年春天在云南拍完了九成戏分。为了等新疆秋天的景,剧组一度停顿了几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姜文就在北京的工作室里闷头剪片子,去年8月底他还添了个儿子,日子过得很充实,白天剪片子,晚上到点回家抱孩子。11月剧组拍完了新疆的戏,今年初又在棚里补拍了一场小孩儿的戏,用的是他自己的儿子。封镜当夜,剧组包席庆祝,姜文带领一群人高唱《国际歌》,好像完成了一场革命。
    还有两个道听途说的小插曲:一、剧本里有一句台词送审的时候曾引起怀疑,台词大致是:“老唐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有关人士要求把天鹅绒改成“绸子”之类的布料,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联想。姜文解释不清,第二天买了一块天鹅绒亲自送过去,领导摸了摸那块布,释然说,原来这样,那就不用改了。二、影片送审颇顺利,只改了房祖名的一句台词,把“X你妈的”变成了“去你妈的”,其余一刀未剪。

 

[编者后记] 到四月中旬,《太阳照常升起》的后期制作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总共完成了一百多个音轨的混录,和对两千多个镜头总共三四轮的反复调配。同时,影片内容通过审查,各国片商已开始争购影片发行权,投资方喜出望外——这意味着《太阳》不会像姜文的上部作品那样只在电影节上走一趟红地毯。

 

  《太阳照常升起》侧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