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形成的微生物种群酿造成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93泰仓巷

标签:
高松老门牌矿脉艺术南京地名社会学记录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93
泰仓巷(1-46号)南京建邺区,昇州路所。南起昇州路,北至千章巷。千章巷古称“银仓”。此巷连通“银仓巷”,取名泰仓巷。(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我2010年6月就发过南京泰仓巷系列--守候城市的最后记忆博文,多篇被网友们转载。泰仓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升州路中段北侧,古时“泰”、“太”混用,故泰仓巷也称“太仓巷”。甘熙《白下琐言》载:“南市楼在斗门桥东北,今通太仓巷。”太仓,即古时皇家仓库,此
“太仓”最有可能是东吴开凿运渎时孙权屯粮所在地之一而得名。南京城南小街巷纵横,寻常巷陌中隐藏着很多秘密,总是会被细心的人在不经意中发现。泰仓巷的“古南书院”不知道是不是我较早发帖公布的,后来多位网友咨询我后去寻访,媒体也跟踪深入探索过!泰仓巷14号,是一个极普通不过的城南大杂院,杂院分为多进,住了好几户人家,显得有些拥挤。院子有一个不大的门,两边是灰白的墙,老墙的涂料大多已经剥离,露出里面砌法独特、颇有南京味道的墙体。门楣上只见青石质地的门匾,从右至左,有四个阳刻楷体大字:“古南书院”。“书院”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此后历代,书院一直是地方上举办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宋以后一直到清末,历代都出现过不少著名的书院。清代南京著名的书院,有位于清凉山的崇正书院、位于莫愁路的明德书院、位于龙蟠里的惜阴书院、位于中山路的汇文书院等。但“古南书院”算是南京民间历史的特别,初步了解和江西都昌县有直接渊源,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也有一座古南书院。据说位于南京市升州路泰仓巷14号的古南书院,就是从都昌县迁到南京来的。在清代,水西门是国内著名的水陆码头,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大批来自外地的货物通过货船运来南京,在水西门外上货,然后运入南京城。我曾经推断说,古南书院后来还可能“升格”为整个江西省在宁人士的活动中心“江西会馆”,这里不仅仅是赣籍商人活动的中心,还供江西来宁赶考的学子居住。因为在清代,南京的江南贡院是江南乡试举办的地方,江西的学子也必须来南京赶考。此地还曾经是宋代南轩书院的旧址。2010年南京升州路附近的评事街和泰仓巷还有不少老式民居面临拆迁。我也是不停的回访记录泰仓巷及周边老街巷而已,很多老屋架房脊的雕花都被我拍摄,很多深院中古井与家具也被我记录。但怎么也带不走这老城南的味道,我开玩笑的说,这里已经有了微生物种群的根基,它们盘踞生长成为挥不去的城市记忆。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1月4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