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造船梦节节升级,音乐船发明奠定前后楼“科学成就奖”地位!《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90石桥村

标签:
高松老门牌矿脉艺术南京地名社会学记录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90
石桥村,南京建邺区,侯家桥所。南起侯家桥,北至石鼓路。1930年兴建,原为国民政府被服厂职工宿舍,以前北侧有一石桥,故名。1958年将石桥后街、石桥东街、石桥西村改名石桥村。(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我对这里记忆深刻是因为,有个小哥们是打鼓的,因为都玩乐队而认识,他是圈里最小的一位,但个子真高。他爸妈怕跟坏孩子玩,还专门到河海大学我的研究生宿舍来核实查看过。他们担心不解一个比他儿子大一轮的人怎么跟小孩子玩一起了。这个小弟王亮一直很能折腾,打鼓时在侯家桥的石桥村对面菜场有个极地酒吧舞厅演出场子里打鼓,他还请我去了几次。演出场子门口还有一个大胡子烧烤1997年前后很火的。后来他考去南艺改学大提琴,又出国几年,后来可能与女友分手了吧,后来在街上偶遇一次,后来听说搞高科技的三维成像等等,好像现在是南京重点科技公司了吧!石桥村拆迁前都是低矮的旧房子,还有几栋两三层的居民楼,我一老哥们程总就住这里,那时与他合作几个家具建材大卖场的项目。记得还有个好像叫“军械局小区”的,感觉名字很酷一直难忘。不知道是不是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设置的,以局长为主官,局内分设枪炮、材具二科。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军械司”的这个。石桥村拆迁我捡到很多块老门牌,现在可能这个地名已经是高楼大厦的地盘了吧?如果我没猜错,这个地名也应该消失了。好吧,今天不引用太多史料了,近日奔忙中有点累,所以继续回忆杀放松放松……。
小时候你用纸折过船吧,一定折过的,但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花朵少年实在是太没有创新与技术含量了。我们是造船,造各种奇怪还能在水中运行的小船。首先是确定船体的材料,一根小蜡笔,用小刀刻出我们当时审美通过的船型,尾部是一个小槽子的形状,滴入关键的特别东西驱动小船航行,这个特别东西就是圆珠笔内的笔油,笔油会在水面快速扩散产生推力,船是成功出航了,在水池中或脸盘里乘风破浪,但我们的手脸基本是很难洗的笔油了,等待父母回来发现后一通劈头盖脸的语言。升级的造船继续着,又研究出牙膏驱动款,都是因为有耗材而放弃,再次升级成纯机械版。用皮筋等在船尾的豁口中固定后,中间夹上小木板成为皮筋拧满劲的动力释放,船尾在小木板的旋转翻腾下启航。这回没有耗材了,还可以把船只放大,还可以加装多个动力装置,想像力全面开启。在船板上的装饰攀比也开始了。各种轻质船篷小亭,迷你桌椅板凳都开始了,水上装修一个船屋是我们少年浪漫梦想的启航。再带给女孩看时的成功满足绝对爽。我后来还想出来一个音乐船,就是用八音盒的主机作为驱动船桨的动力,因为均匀释放动力与音乐同步,是我们那个时期前后楼的最高“科学成就奖”。收工,都是小时候的记忆。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1月1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