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考考,从古到今的考,把思想的滋液烤干成为无情、麻木、冷血……《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80上江考

(2021-10-22 06:10:42)
标签:

高松老门牌

矿脉艺术

南京地名

社会学记录

社会学艺术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考考考,从古到今的考,把思想的滋液烤干成为无情、麻木、冷血……《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80上江考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80

上江考棚1-42号)南京秦淮区,饮虹园所。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设此,故名。旧名方家巷,明孝烈皇后居此。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上江考棚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今老门东境内。南京在明、清两代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因安徽居长江上游,习称上江;江苏处长江下游,故称下江。考棚是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场和考生居住的房舍群。明朝时期,每到三年各省都会举行一次“乡试”,老百姓称之为“大比”之年。当时的两江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江南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参加“乡试”之前,报考人必须通过预试。预试的场所,正称为考棚,南京设置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上江考棚也就成了安徽学子的预考考场,这个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未曾改动。清末废科举后一度闲置,张謇曾于此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河海大学的前身。1923年安徽旅宁人士在上江考棚成立安徽公学(后称安徽中学),聘请陶行知、姚文采为正、副校长。陶行知在1923年到1927年任校长期间,曾多次在此给学生讲话。1946年6月陶行知在上海逝世。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把原上江考棚的正堂改为“行知馆”。

上江考棚在南京前后共有三处,白下路六中院内的这一处上江考棚,是于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由安徽士绅集资修建的。现作为行知馆的上江考棚正堂,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原上江考棚建筑,完全是清代风格。大门前为一广场,两旁有雕刻精细的石狮子一对(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门前对面有大照壁(毁于抗日战争)。正堂(现行知馆)开始叫明伦堂,门前有座石砌平台,周围是花圃,有紫藤缠绕的走廊。门东上江考棚还有过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考棚小学。

2009年5月,南京城市记忆讨论版赝能西与我在即将拆迁的门东发现了上江考棚界石。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载,上江考棚始置于朝天宫皇甫巷,同治四年(1865)迁至南京门东三条营附近方家巷,同治十二年(1874)迁建于中正街(今白下路),至废科举制度止。而记录团赝能西发现的这块界石正说明了同治四年迁至三条营的。赝能西发现后第一时间就通知了我,我打的赶到现场拍照记录,后来网上看到的第一现场图片都是我拍的。我们当时看到的是房屋西侧的一块界石,我们推理房子的东侧还有另一块同样的界石。由于这两块界石的发现也导致了这幢老平房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现在这里什么样了,我多年没回南京也不知道了,悲观的感觉不会好到哪里吧?只是各种拼凑与小店铺吧?不操这个心了,收工!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0月22  上午5:59   11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一句话:我非常祈盼能实现世界独一无二的《老门牌博物馆》梦想,希望有超前思维者合作,绝对艺术、历史、情感、社会学汇聚的人文景观流量地标。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