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淌不到四象桥,曾经妓女丛集,被称为“人肉市潮~《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08晒厂

标签:
社会学艺术老门牌南京地名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08
晒厂(1-24号)南京白下区,中华路所。位于内桥东,秦淮河北河沿,东起四象桥,西至内桥。在明朝为晒谷场,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聊晒厂有点小困难,因为我经历的晒厂最后时光已经是有些现场混乱了,各种搬家广告与拆迁口号的横幅几乎遮挡了历史现场。我知道的也是白下路与太平南路交叉西南角内这里,实际晒厂也没多大地方,我认为都是白下路门市的后门为主。因为这里是四象桥与内桥之间所以聊聊四象桥是必要的,四象桥位于南京太平南路南段,跨内秦淮河中段。原为石拱桥,宽5米,始建于东吴孙权时,为青溪7座桥之一,名为青溪中桥,又名湘寺桥。明初改名四象桥。1931年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太平南路交通压力而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桥。老南京们会讲一句俗语:“好水淌不到四象桥”。四象桥来历:一说桥原在湘宫寺边,名湘寺桥。后以“湘寺”反读“寺湘”谐音而称今名。二说刘宋明帝未做皇帝时,曾建华丽的王府在桥北,当上皇帝后舍宅为寺,名湘宫寺。他还为寺造了个5层宝塔,塔前有4只雕琢精致的大石象,栩栩如生,人们见到都赞叹不已,故为后人命桥名提供了依据。又传桥畔有一家富户,家中有一口水井,井水香甜可口,曾邀5位贵人前来品尝。5人骑马并行,见到四象交口赞叹,在桥上停脚回首观望良久,依依不舍,故后人取名四象桥,并留有“五马并行回头望四象”的俗语。后桥畔还出现有“五马街”、“邀贵井”等地名。三说源自《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句中“四象”,桥因此而得名。传陈朝灭亡后,隋军曾在桥畔斩陈后主妃张丽华。1949年前,这里妓女丛集,故曾被称为“人肉市场”。
与晒厂密切相关的还有内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新街口南,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因系南唐国都的宫城(大内)所直之桥,故称内桥。《上元县志》:内桥在御街(中华路)北,(南唐)宫前桥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桥。(赵构)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不忘西京,故以名之(西京大内前桥)。内桥的历史要追溯到南京历史上的杨吴时代。杨吴时期,在今洪武路地区建了一个“金陵府衙”,范围是淮海路以南、内桥以北、王府园以东、太平南路以西。南京是杨吴的西都,杨吴由杨行密所建,他把扬州定为东都,而把南京定为西都。虽然杨吴不久后就为南唐所取代,但是这个政权却给南京留下了一个珍贵的财富——金陵城和杨吴城濠。皇宫南门外的那座桥,也被命名为“虹桥”,是取“彩虹卧波”之意。不过老百姓更愿意俗称皇宫为“大内”,直通皇宫的桥,也被俗称为“大内之桥”,简称“内桥”。勇敢引用,坚持抄袭,没底线的货。收工!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7月27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