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里哈瓦“阿育王石柱”《尼泊尔文化古迹回顾》之87(2015年初)#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标签:
佛学城市记忆历史行学育儿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尼泊尔境内的第二根石柱在蓝毗尼遗址西北约21公里处,现在的地名是尼格里哈瓦(Niglihawa),在今陶利哈瓦镇(Taulihawa)东北约6.4公里处。1895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两截石柱,一截较长,约4.5米,仆地,无柱头,一截较短,斜插土里,地面部分约长1.52米。这两截石柱上各有一组铭文,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一组铭文在较短的一截上,是阿育王时期用婆罗谜字体刻写的4行俗文,大意是:“天爱喜见王在灌顶14年后第二次扩大了迦那迦牟尼佛塔,并于灌顶20年后亲自前来礼拜,并树立此柱。” 从时间看,阿育王到此礼拜和树立石柱是在公元前249年,而蓝毗尼的石柱上说的也是阿育王在“灌顶20年后”前来礼拜和树立石柱。也就是说,阿育王到蓝毗尼和这里是在同一年,属于同一行程。
另一组铭文在较长的一截上,是用天城体字母刻写的六字真言和祝愿李布.马拉万岁的字样,共4行,末尾还刻有年份,为尼泊尔沙迦纪年1234年,即公元1312年。铭文上方有上下两个孔雀图案,而孔雀象征吉祥和胜利。考尼泊尔历史,马拉人是古代印度和尼泊尔十分著名的民族,佛经上经常翻译为“末罗”人。从公元12世纪起,马拉人开始在尼泊尔的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并逐步统治了尼泊尔,直到18世纪。马拉王朝第一个有记载的国王为阿利.德瓦.马拉(Ari Deva Malla,约1200~1206年在位),但他的儿子阿巴亚.马拉(Abhaya Malla,约1206~1216年在位)时才独立统治尼泊尔。据说,这个铭文中的李布.马拉当时是个王子。不过,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这两截石柱虽然摆放在一起,但却不像是同一根石柱所断裂成的两个部分,倒像是分属于两根不同的石柱。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里存放的就不是一根石柱,而是两根。究竟真相如何,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第 一截石柱铭文提到的迦那迦牟尼佛,在汉译佛经又译为拘那含佛,是“过去七佛”之一。《法显传》中提到了拘那含牟尼佛,并指出其出生之地在迦毗罗卫以西“减 一由延”的地方,未提及石柱。《大唐西域记》卷六讲到迦毗罗卫城南行五十余里,再东北行三十余里,“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牟 尼佛本生城也。东北不远,有窣堵波,成正觉已度父之处。次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旁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 也。”几乎可以肯定,玄奘所说的带有狮子像的石柱就是这一根。即使不能肯定这里是否是这根石柱的原树立地,那么其原树立地也肯定离此不远。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为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公元前272(一说前273年)~前232年 在位。阿育王在位的日子里,他曾经命人雕造了一批石柱树立于次大陆各地,包括今天尼泊尔境内的一些地方。这批石柱被称为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上往往刻有 铭文,这些铭文和当时他让人刻在石头上的诏书铭文一起被称为阿育王铭文。我们知道,印度古人没有书写真实历史的习惯,于是,阿育王铭文的陆续发现和成功破 译对于研究和重建印度古代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阿育王和他的铭文成为印度古代史的一个坐标,许多印度古代历史上的悬疑由此而得到解答和澄清。
由 于佛教的东传,从中国晋代开始,佛教僧侣到印度去求法取经的活动逐渐形成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涌现出两位伟大人物,法显和玄奘。他们在印度游学取经归来以 后,还记录了他们在印度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他们的记载对于重新建立印度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恰好,他们还记录了在印度期间所见到的阿育王石柱。 《法显传》只记载了6根阿育王石柱,而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见到了16根,其中有3根在今尼泊尔境内!
引文【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尼泊尔阿育王石柱考察记 ——兼谈迦毗罗卫城遗址问题
《尼泊尔文化古迹回顾展》这期图中的是尼泊尔蓝毗尼是佛祖的故乡!
特别说明:2015年4月25日下午14: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大量古建被毁,西藏地区也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一月底刚刚回来,一切的美好 回忆每天都在梦中出现,可是突然就大量毁坏了,无法接受对尼泊尔人们的这样遭遇,祈福保佑这个善良宁静的国度吧!图片都是2015年1月拍摄。
2015年1月5日--29日,共计25天时间我与孩子高山流水行走了一次西藏与尼泊尔。
特别向引用的网络文字表示感谢,对同道文保人士表示感谢,很难查明最初原作者,请见谅!
如有原作者提出不妥我会删除!
http://icons.xici.net/u13339330/files/sign.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