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们可以带着孙子回忆当年如何生活 南京记忆馆今起免费开放(江南时报)

标签:
城市记忆民间文保文化历史 |
分类: 媒体报道 |
爷爷奶奶们可以带着孙子回忆当年如何生活
南京记忆馆今起免费开放
民俗老物件更能代表南京民间的历史
时间:2014-09-30 18:46 来源:江南时报
大报恩寺的琉璃构件,尧化门出土的五代石锅古人头盖骨今天,南京记忆馆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委会免费开放;除了本报此前报道的数百件老物件外,东北汉子高松又捐出了一些珍贵的宝贝。
南京记忆馆展出的……
大报恩寺的琉璃构件,尧化门出土的五代石锅古人头盖骨……今天,南京记忆馆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委会免费开放;除了本报此前报道的数百件老物件外,东北汉子高松又捐出了一些珍贵的宝贝。
南京记忆馆展出的老物件门类齐全,分为生活杂件展示区、书桌字台展示区等等,每件物件都有一个收藏故事。水井、雕花门窗、婴儿站桶、记账桌……点点滴滴,都可以让老南京回忆起往事。

南京记忆馆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6:00,乘94路到管道路东站下,乘62路、169路到岱山北路明尚东苑站下,或182路到岱山东路站下,再步行至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委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书桌很多人家必备,但大户人家更摆。高松介绍,因为生意来往,大户人家要记清账目,就购置专门记账的“账案”。而一些“账案”,更是有一道暗门,账房先生会把重要的账本、钱财藏在里面,暗门一关,一点看不出来。
古代的婴儿站桶也非常可爱别致,与现在婴儿用品不同,使用站桶是为了帮助孩子站立和家人看管。黑桃牌钢琴,飞跃牌黑白电视机,祭祀妈祖的庙宇式的神龛,雕
刻着108个人物造型的喜字大床……这些都让前来参观的“老南京”啧啧称奇,“我小时候睡得就是这种床。”一位老南京抚摸着大床,甚至有躺上去怀念童年的
冲动。
在这些木头家具中建,还有一些其他别致的老物件。一块硕大的明代倪姓商人墓志铭就非常吸引眼球。它是高松2012年从雨花台的一处渣土场“抢救”出来的。
墓盖上书写了“大明故静乐倪公之墓”九个大字。高松说,“静乐”并非官职名,应为逝者倪公的名号。志身碑文则记录了倪公生平,名倪煊,字建瑞,别号
静乐,虽大富,却仁义,洪武初年随祖父倪德诚入籍南京,,60岁卒于景泰年间。“这家人肯定为朱元璋赞助了不少财力。”整个记忆馆,最奇特当属一块头盖
骨。高松2010年前后在荒野中意外拾得该头盖骨,是一座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船型古墓中出土,散落在墓附近的。
2008年3月29日,高松成立南京城市记忆寻访团,通过网络自发形成的松散型民间社团,以老南京的风貌及生活状态为主要记录对象。该寻访团至今已经组织
外拍活130多次,足迹遍布南京各个角落,是南京最具影响的民间历史文化保护团队。由于到外地工作,高松同意无偿捐出大部分城南老物件给雨花台区西善桥街
道,并利用村部的老旧房子改造为南京记忆馆长期展出。
高松说,与南京民俗馆里的展品较为官方相比,南京记忆馆的这些民俗物件代表的是南京民间的历史,“希望通过它们,长者能给孙子辈介绍老南京的美好,自己当
年的生活”。热心城市历史文化的西善桥街道主任朱向东则指出,在城市化发展中,很多老物件、老街巷已销声匿迹,高松捐出的这些老物件正是南京民间历史文化
的根,如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只能到文字和图片中寻找。
“让人感动的是,高松、朱向东都不是南京人,是东北人。”南京文史学者薛冰透露,南京人更应努力留存城市记忆。而南京城市记忆民间寻访团的老朋友们也纷纷前来捧场,他们和老团长高松重聚在了一起。一位团员感慨,这两位东北汉子是“知音总算遇到了知音”。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文 秦怀珠 摄影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