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集“南京记忆” 东北汉子捐出数千件老物件(南京日报)

(2014-10-03 16:51:49)
标签:

城市记忆

民间文保

文化

历史

分类: 媒体报道
收集“南京记忆” 东北汉子捐出数千件老物件
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于:2014-09-28 09:52:47

收集“南京记忆” <wbr>东北汉子捐出数千件老物件(南京日报)
正在布置的﹃南京记忆陈列馆﹄︒ 本报记者 姚远摄


有人说他傻,历时20年,花掉上百万元积蓄,搜罗了一堆“破烂”;有人说他笨,有老板出高价要买他的藏品时,他却不为所动。如今,他却将所有2000多件藏品无偿捐献出来,“这些都是南京文化的根,只有留在南京,得到好的利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他说。

  这个人名叫高松,是地道的东北汉子。在南京生活了20年,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所吸引。如今他捐出的这批藏品,将陈列在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南京记忆陈列馆”里。本月30日,该馆将免费对外开放。

  痴迷古都文化,东北汉子收集“南京记忆”

  今年48岁的高松,出生辽宁鞍山,工作4年后,1994年来南京河海大学就读研究生。有着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底蕴的南京城里的一切,都让这个本科学历史的东北人感到新鲜。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背着相机全城到处跑。“南京随便一条街巷,都能让我兴奋地呆上一天,想看的东西太多太多。”高松说。

  来宁第二年的一天,高松听说秦淮区状元巷附近要拆迁,“这一拆不是没有了吗?”为了留住南京的记忆,高松开始留意起拆迁公告,城南、城北、浦口、高淳……不管是哪里,只要拆迁他必然前去。

  他先带着相机去记录,所有值得保存的东西都拍下来。等到拆迁,他就整天在拆迁现场附近转悠。“此时很多居民会将家中老家具、木门木窗等物品拿出来变卖,我见到喜欢的就会买下。”他说。

  在拆迁工地与旧货市场“淘宝”

  “有不少物品是我从挖掘机下抢出来的。”高松说,如原白下区尚书里有一个明朝皇家用的石井栏,当时挖掘机司机正准备挖土将石井填埋。他看到后拿出相机冒充记者吓唬对方“不准动”,后来找了辆三轮车花1200元钱,谎称将物品拖到派出所,才将石井栏保存下来。

  除了在拆迁工地购买,高松还会去旧货市场里淘。江东门原来有个南京最大的旧货交易市场,“大高个子”是小贩们眼中的“贵客”,因为他来了很少空手回去,而且能卖出好价钱,以至于不少小贩会根据他的喜好,定向出去收购。

  高松大学毕业后在河西一家具城担任经理,市场内有上百个三轮车拉货人员,他们也都知道高松喜好。为了讨好这个经理,也都会四处帮助打听哪里有老物件。

  这些年,高松在民俗收藏领域有了一定名气,有茶楼、饭店老板慕名而来,想重金购买部分物件,但高松发现这些人想把这些老物件拿回去装饰店堂,均予以拒绝。

  捐出全部藏品,将在“记忆陈列馆”展出

  后来,作为自由职业者的高松收集物品越来越多,居住的80多平方米住房已被堆满,他只好 搬出去租房住。20年下来,由于收购的物品达到2000多件,存放成高松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父母和不少朋友对我的收藏并不理解,说我花了上百万元积 蓄,尽收些破烂,不值!”高松说,他确实也想过放弃,但最终没舍得下手。

  去年初,高松听说西善桥街道建了个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当地民间物品,便主动和该街道主任朱向东取得联系。两位对民间文化收藏有着共同爱好的人遇到一起,一下碰出火花,高松表示愿意捐出所有藏品,街道决定成立“南京记忆陈列馆”。

  漆金葫芦纹架子床、明代石井栏、清代雕花立柜、庙宇神龛、合肥同乡会碑……昨天上午,记者在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南京记忆陈列馆”看到,近千平方米的展厅里,数十个品种200多件老物件已摆放到位。

  朱向东说,南京在城市化发展中,很多老物件、老街巷已销声匿迹,这些正是南京民间历史文化的根,如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只能到文字和图片中寻找。

  由于不少老物件已出现破损、虫蛀,街道特地在苏北请了4位老木匠,目前已抢救性修复了200多件,剩下的也将一一修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