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卡车装着的“旧物美学”<江南时报20130911>

标签:
民间文保城市记忆高松老物件历史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邹舟
2007年,29岁的万俊遇到了收藏家高松,他们立即像彼此“找到组织”一样成为了好友。万俊的旧物之旅开始有系统地正式展开。不久前,高松离开 了南京,将许多收藏也转交给了万俊,万俊的收藏充斥着好几个仓库乃至多达30卡车。这个时候,老万又开始转型了,他顺理成章成了策展人,也成了“旧物美 学”的倡导者。
问:说说你与收藏家高松的相遇与感受。他的收藏加入你的“旧物大军”,让你的收藏规模达到什么程度?
答:从上海回来之后,我去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上班。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高松收集老物件的报道。我在办公室说,我也挺喜欢这些东西的。当时我的经理说,杂志上的高松我认识,你要是喜欢这些,下次介绍你们认识。
不过几天,我的领导就约了高松,也叫上了我在新街口一家饭店吃晚饭。我和高松很快就聊开了,一直聊到吃饭结束,我们俩直接把介绍人晾在了一边。后来熟悉后,我们三人还说笑,要是介绍男女朋友,那天晚上的安排就是成功的相亲。
我和高松老师之后一直都在探讨旧物里的美和感动,以及对旧物和历史痕迹消失的惋惜,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些什么。
2007年认识高松老师之后,我开始真正自觉启动了收集旧物,之前的收集只是初浅和小量的。开始我对南京各个旧物的网点不是很熟悉,高松老师时常会带着 我去,也教了我很多行内的术语,辨认方法。由高松老师发起的“南京城市记忆”,我也是首批参加的会员。我们利用周末,对南京进行地毯式拍记,这样以周为单 位的活动,现在还在持续。
这些旧物也是在每周的交易市场慢慢积累的,先是放在家里,家里很快就满了,就在住家的小区内又租了套房放小 件,之后又租了物业的空房子放椅子和皮箱,再后来又租了好朋友在开发区的仓库堆放大家具。现在又在浦口租了一间带院子的房子进行整理修复。高松老师离开南 京之后,又把部分物品堆放在这些仓库里。如果全部搬运的话,至少30卡车以上。
问:听说有20多位拾荒者当了你的“线人”,你还给他们做过培训……在你渐渐有了名气之后,他们会不会加价?
答:在旧物市场上与商贩们打交道多了,就认识了很多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可能是拆迁一线的人,也有挨家挨户在老城区搜罗物件的人。彼此买过几次物件之后, 就会互相留下电话号码。我会叮嘱他们,如果遇到特别有特点,代表时代,又能代表南京的物件,就记得给我打电话。时间长了,他们收到旧物也无需拉到市场上去 兜售,我也直接去他们的家,或者约定地点去看货,这样一来就省了大家的时间,同时也没有市场其他人来干扰价格。
现在随着我主题展览的推 出,在物品不全的情况下,我也会用群发短信的方式,向他们征集物品的资源。也因为展览的不断展出,他们中的确有很多人,通过不同渠道看到了我的名字,再次 交易也有人少许加价卖给我。但是旧货行内有自有的交易杠杆,我们在交易时大多参考行业的潜标准,一旦提价太高就无法成交。大多数人考虑我是长期买家,也就 按照原先的价格成交了。
问:说说你的收藏故事,说说你很特别的藏品和其背后的主人。
答:有一次在市场里看到一件民国 时期的进口饮水器,我一看就知道是民国年间的,铜制的水龙头,全身都是瓷制的,印有过滤器的英文。我一直以来就想收一件这样的物品,看到这样的实物时,我 又不确定卖家会开出什么样的价格。我也是先故意问了其他物品的价格,最后假装无意间问了一下饮水机的价格。卖家报出的价格,远远低于我的预期。我依旧和他 谈之前的物品。因为之前的物品我也想要,最后我说这两件一起买,最终我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拥有了这件代表南京健康饮水的一个最早的见证实物。
还有一次一个卖家给我电话,他说收到了一套民国年间的四把红木椅子,让我去看。当我到了地方时,椅子只有三把,他说另一把还在拆迁地没有拿过来。我问如 果椅子到齐了四把多少钱,卖家说了一个市场的高价。我说你的东西又不全,而且椅子有残缺了,怎么会有这样的高价。我也报了一个价格出来。卖家说我们的交易 取消,你说的价格我肯定是不会卖的。我说好吧,今天椅子不全,等你把椅子全部找到一起来的时候,我们再谈,第一次我们就这样不欢而散。后面几天我由于工作 比较忙,也没有和卖家电话沟通。在那头的卖家终于等不及了,主动给我打了电话,说让我在原来的报价基础上再加点。旧物和古董购买过程中,卖家松口的时候, 买家也要让一步,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最后我少许加了点价,拿下了那套民国年间的红木椅。
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当策展人?迄今为止你策划了哪些展览,还计划有怎样的展览?
答:去年我离开上班族群体之后,开始整理这几年收集的这些物品,不断有灵感从整理物品中迸发出来,于是我就开始用在公司做策划的经验上,为这些时间记忆 的实物策划主题展览。这些物品有的在仓库里躺了五六年,我觉得它们应该还是要走出来,再次走到人们的视野中。我策划过《曾经的家》、《玩具总动员》、《茶 与器》、《摩登年代》等等以旧物为主题的展览。我想把这些展览模板化,打造专业的流动展览,可以像电影一样拷贝的场景。展览的模式,在让曾经的主人们看到 的同时,再走入到年龄更小的群体的视线,让他们看到这些旧日传统生活的模样,让年轻人记住我们曾经生活的不易,比照现在生活的便捷。
未来还会做关于邮局的展览、中国喜福的展览、庭院艺术的展览、明清家具的展览等等。还会因为不断收集的物件,增加新的展览内容。
问:你觉得你对旧物是真爱吗?有没有想过你到底喜欢其中的什么?
答:爱旧物,有爱旧物本身,也更多是爱着旧物背后的故事。爱旧物,有时是惊叹旧物制作的精湛工艺、材质,以及年久之后还能保存完好,或者一些岁月自然的 损坏,会惊叹物本身的生命力。看到物的制作工艺,也感叹曾经的制作者或者艺术家,对物的本身的揣摩和用心,使得旧光阴里的物充满了智慧和灵性。以古为鉴应 该是古玩和旧物收藏最好的诠释。
旧光阴对比当下意味着过去,过去的岁月里,曾经有美好和悲欢在时间里穿梭。旧光阴也意味着静止,而静止 的时间,一定包含许多的故事。旧光阴代表我们曾经走过的岁月。它就像浓郁的树荫,某一区域是有阴影,而走过这片又有了阳光,我们爱着旧光阴,不是停留在旧 时光里不出来,而是像看一段风景一样回看曾经的某段旧光阴。
问:对于未来,你还有些怎样的规划?从写诗到吹笛子到唱歌,从小学音乐教师到跑演出、做经纪人,再到“收破烂”,策展……跨度挺大的。你会不会再次转向?
答:未来想做一个说故事的人,说旧物本身的故事,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还有自己的故事。转型一定会的,但何时转型我也不知道,但转型一定 会和身后的这些物件有关。收集物件给我带来一个体验,不是旧物们需要展览,而是有一定量的时候,它们不得不出来展览。这就是所谓水到渠成,我的转型也是这 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