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 国庆将在西善桥街道“重生”<江南时报20140914>

(2014-09-19 20:42:23)
标签:

城市记忆

民间文保

文化

历史

高松老物件

分类: 媒体报道
民间收藏家捐千余件藏品,用影像资料和实物为南京留下城市记忆
当年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 国庆将在西善桥街道“重生”
记者:黄勇
时间:2014-09-14 22:49 来源:江南时报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这是“南京城市民间记录团”前团长高松最经典的一段文字,让每个眷念南京的人都会有种悸动从心里蔓延开来。 
昨天,高松回到生活过近20年的南京。原来就在前不久,他将当年从挖掘机、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近千件藏品,无偿捐给了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这些藏品将分两地 展览,分别是西善桥街道历史文化博物馆和该街道梅山村新建的南京记忆馆。两处展示地有望于今年10月1日向全市市民免费开放。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外乡人深深的“痴”,留存南京城市记忆
从1994年到宁读研开始,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辽宁人高松,唤醒了他对历史遗存的敏感和热爱。
高松本科学习的是历史专业,他发现南京城许多街巷间的传统习俗与特色建筑渐渐消失,人们记忆中的南京愈行愈远。他意识到,应该立即去收集那些关于老南京的记忆,否则它们将被人遗忘。从那时起,还是学生的高松,就开始收集老物件。
操着一口东北口音、说话掷地有声的高松昨天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他收藏了各种老南京的物件,小到火柴盒、门牌,大到石碑、石井,有上万件,可以说囊括了南京民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都是精品:2002年在马道街拆迁现场拾到的陪嫁用的梳妆桶、德国造的马灯……
也许是东北人特有的“犟”脾气的缘故。在十多年里,他走街串巷,辗转在南京老城区各个拆迁工地,抢在拆迁前,忙着拍照、扒瓦砾,只要是那些渐渐从人们生活 和视线中消失的老物件,都成了他搜集的对象。他收藏的东西五花八门,囊括各类:老式电风扇、老宅拆除时带不走的门牌、门雕、雕花木床、木椅、木柜、梳妆 台、老式打字机、老式电话机、装书的笼屉、提书的篮子,乃至硕大沉重的古井。
高松说,城市不可能不发展,但过去老百姓用的普通日常用品却充满了记忆,他想用影像资料和实物为南京留下城市记忆。
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夭折,缘于当时领导空谈
把这些别人眼中的“垃圾”当成宝贝似的收藏起来,越聚越多,高松的名气也大了起来。2007年,秦淮区文化局一位领导慕名而来邀请,希望他把这些藏品放在 秦大士故居(原秦状元府)展览,并拨出3个房间接近500平方米的展厅供高松免费使用。2007年5月1日,高松的“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在南京长乐路 57号秦大士故居开馆,高松出任馆长。刚开馆的一个星期里,前来参观的人数达五千多人。
2008年3月,高松在“西祠胡同”呼吁成立“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最终队伍发展到百余人。他们身份、职业各不相同,但每个周六都会带着照相机、DV去那些将要拆迁改造的老街巷,尝试用镜头捕捉城市即将逝去的记忆。
然而2010年年底,高松被通知:秦大士故居另有规划,要展示南京的非遗项目,这处民间博物馆的老物件必须撤出,和观众告别。
2011年1月4日,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只能无奈关闭,高松不得不用三辆三轮车,将这一切统统搬走。然而开馆的3年来,无论是老门牌引起的共鸣,还是城市变迁图片引发的思考,让许多前来参观的“老南京”看到过去自己家的门牌号或旧貌照片都兴奋不已,甚至叫起来。
“当时的秦淮区区委书记及南京市市长都找我聊过,表达了想留下南京这些记忆的想法,然而却没有一个落到实处。”高松所讲的区委书记和市长正是后来逐一“落马”的冯亚军和季建业。
高松认为,之所以空谈,是因为这些领导并没有将文物保护和留存城市记忆真正当成实事来干。   
将藏品捐给西善桥街道,促成新馆计划
2012年,高松因工作远走大连,如今在北京生活。很多人感叹,属于南京的老物件流落他乡,让人惋惜。
“其实有很多东西还是留在南京的。”高松昨天向江南时报记者透露,很多留在了仓库内,南京的房子里也留存了一部分小的在用的古物件。“幸好仓库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否则自己连租金都付不起。”
最近,高松将留在仓库内的南京城市变迁碎片的“收集”,通过中间人的牵线搭桥,全部免费捐给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
当问到这些藏品价值几何,“没有计算过多少钱。”高松认为,“记忆不是单靠照片、影像就能说清的,你必须在老雕花床上坐一坐,感受那种生活状态,才能真正地体会记忆。南京百姓渐渐失去的温暖记忆的实物,有条件还是得展出来。”  
新馆分处两地,有相关的扶持资金
用高松的话来讲,促成这事多亏了一位“文化保护中少见的南京官员”。
高松口中的这位“文化保护中少见的南京官员”,其实只是位“文化自觉”基层文化工作者——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朱向东。
朱向东告诉江南时报记者,这些藏品拟分两地展览,分别是西善桥街道历史文化博物馆和该街道梅山村新建的南京记忆馆。其中被高松誉为提供“城市早期乳汁”的 古井落户西善桥街道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里用西善桥福润社区老村部原址改造,院子有两千多平方米,屋内展览面积则有四五百平方米。院子里放这些沉重的石井 刚刚好。”
而高松珍爱的近千件木件——门雕、雕花木床、木椅、木柜、梳妆台,以及明代的墓志铭石碑等,则将利用梅山村类似于厂房的村部来放,这里将打造成南京城市记忆馆,面积愈千平方米。两处展示地有望于今年10月1日向全市市民免费开放。
朱向东说,西善桥居民对留存城市记忆非常热心。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之所以能建成全南京市首家街道级的文化历史博物馆,是因为从筹建到建成的六七年时间,馆内的七八百件藏品都是居民听闻街道要留存土生土长的文化记忆而捐献的,以及他个人费尽心血收集来的。
“这里的任何一件东西都不会因为价高而出售。”朱向东认为留存记忆的所有藏品都是无价的,有人曾拟出资十多万购买他收集展示于馆内的一件南朝的碗,但被他一口回绝。
秦大士故居“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因种种原因活不下去,西善桥的两处展示地靠什么活?高松透露,区政府、市文广新局都有相关的扶持资金,西善桥街道只是用好了这部分资金而已,没有空谈或用在铺张浪费的地方。
  当年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 <wbr>国庆将在西善桥街道“重生”<江南时报20140914>
被高松誉为提供“城市早期乳汁”的古井落户西善桥街道历史文化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