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自己说话--关东馆点滴篇【大连城市记忆】365之138

标签:
高松拍摄大连记忆公寓满铁建筑老房子 |
分类: 辽宁记忆 |
来看看了小松子!下文是老爸在清流一叶老师的博客请来的,关于关东馆的部分文字,因为写的
太全太好,我无法超越,只能引文给你看了!
关东馆---东北“公寓的鼻祖”
旧关东馆位于明泽湖附近,忘了街名。从小就知道那个大楼,只要去南山,去明泽湖,去儿
童公园,总会看到那幢大楼。从大楼的外观看,像个机关大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可以通过
两侧进入正门,从正面看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均衡齐整。
我进过那个楼里,因为有个同事住在那里。她爱人是在海港船舶队工作,所以我断定那里的
多数居民是海港职工。(其实并没考证过)。最深的印象是,里面的走廊面积很大。虽然堆满了
许多烧煤和木柴,行走之处还是绰绰有余。房里的布局很合理,天棚也高。我那时不知道这个建
筑的竣工年月,却能感触到它的年轮和厚重。
旧关东馆的位置令人羡慕,它应该算是南山一带,靠近风景优美的明泽湖。从我家(明泽街
道)去南山,没有直通电车和公共汽车,只能步行。我倒是感到幸运,因为这恰巧给我铺开了一
条悠闲信步的路程。我可以听到二十高中操场上的跑步声,可以穿过铁路文化宫的五彩缤纷的花
坛,可以听到九中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从这里开始,就要上一个漫坡。漫坡的尽头的右侧,有一
幢红色砖瓦的大楼,那就是旧关东馆。我只要走近它,就走进了远离闹市的静谧天地。
这幢楼是在1919年建成的,是当时中国东北地方最早的中层公寓,因此有“公寓的元祖”之
称。随着满铁事业的进展,日本人来大连的不仅是中等学校毕业的的年轻人,而且开始招聘有一
定技术的中年人员。所以满铁的职工既有单身,也增加了携妻带子的职工。
从1907年到1935年的人口统计来看,在大连的日本家庭的平均人口是四人,满铁的单身宿舍
已经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为了解决住宅困难,在当时的建筑负责人小野木孝治的提议下,满铁相
继建起了关东馆和南山寮。这两处建筑之所以受到注目,是因为它们依照了《满铁标准社宅(职
工住宅)平面图》而建成的。
在1912年以前,满铁社宅(职工宿舍)的建设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1912年开始到1926年的
社宅设计方案,都依照了满铁总务科绘制的《满铁标准社宅平面图》。
以关东馆为例,一个大楼(公寓)容纳了107户人家。与当今的公寓当然是无法相比,要知道
那可是近百年前的建筑。每间住户包括一个大间(六个榻榻米的面积),两个小间(四个榻榻米
的面积),厨房,厕所,浴室和壁橱。这样的面积与布局无疑是按照一个四口人的家庭而设计的。
注:特别感谢大连朋友阿热的推荐拍摄!
太全太好,我无法超越,只能引文给你看了!
关东馆---东北“公寓的鼻祖”
童公园,总会看到那幢大楼。从大楼的外观看,像个机关大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可以通过
两侧进入正门,从正面看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均衡齐整。
多数居民是海港职工。(其实并没考证过)。最深的印象是,里面的走廊面积很大。虽然堆满了
许多烧煤和木柴,行走之处还是绰绰有余。房里的布局很合理,天棚也高。我那时不知道这个建
筑的竣工年月,却能感触到它的年轮和厚重。
道)去南山,没有直通电车和公共汽车,只能步行。我倒是感到幸运,因为这恰巧给我铺开了一
条悠闲信步的路程。我可以听到二十高中操场上的跑步声,可以穿过铁路文化宫的五彩缤纷的花
坛,可以听到九中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从这里开始,就要上一个漫坡。漫坡的尽头的右侧,有一
幢红色砖瓦的大楼,那就是旧关东馆。我只要走近它,就走进了远离闹市的静谧天地。
称。随着满铁事业的进展,日本人来大连的不仅是中等学校毕业的的年轻人,而且开始招聘有一
定技术的中年人员。所以满铁的职工既有单身,也增加了携妻带子的职工。
已经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为了解决住宅困难,在当时的建筑负责人小野木孝治的提议下,满铁相
继建起了关东馆和南山寮。这两处建筑之所以受到注目,是因为它们依照了《满铁标准社宅(职
工住宅)平面图》而建成的。
社宅设计方案,都依照了满铁总务科绘制的《满铁标准社宅平面图》。
那可是近百年前的建筑。每间住户包括一个大间(六个榻榻米的面积),两个小间(四个榻榻米
的面积),厨房,厕所,浴室和壁橱。这样的面积与布局无疑是按照一个四口人的家庭而设计的。
注:特别感谢大连朋友阿热的推荐拍摄!
本文引用了网上搜索资料,在这里对探索研究大连历史的同道表示深深敬意!
让我们一起珍藏好这些在身边渐渐消失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珍藏好这些在身边渐渐消失的记忆!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的支持!
感谢【大连吸引力传媒】对《大连城市记忆》大系列的支持鼓力推广!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