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南京记忆的外乡人
社会 2011-1-12
16:24:56 来源:本报记者
杨芸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看到高松写下的这些文字,有种悸动从心里蔓延开来。
新闻背景》》》
2011年第一天,西祠胡同讨论版《南京城市记忆》版主高松发了一篇公告:《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2011年1月4日正式关闭!
2007年5月1日,高松的“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在南京长乐路57号秦状元府开馆。高松是辽宁人,九十年代在南京读研究生。毕业后,因热爱南京这座具
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定居南京。十多年来,他走街串巷,抢在拆迁的前面,为南京城留下了无数张鲜活的历史照片。同时,他还收集数千件南京老城南的物件,
想要为南京留下点历史记忆。
2007年,外乡人高松已收藏了近万件南京老物件,有门雕、砖雕、雕花木床、古井栏等,其中古董椅子几百件、门窗上千件、雕花木床48件,成为南京小有名
气的收藏家。当时,秦淮区文化局一位领导慕名而来邀请,希望他把这些藏品放在秦大士故居展览,并拨出3个房间接近500平方米的展厅供高松免费使用,而高
松出任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馆长。刚开馆的一个星期里,前来参观的人数达5000多人。
令人遗憾的是,2010年年底,高松被通知:秦大士故居另有规划,他的老物件必须撤出,和观众告别。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只能无奈关闭。
2011年1月4日下午1:30,西祠《南京城市记忆》的版友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这个记录着南京城市记忆的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送行。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看到高松写下的这些文字,有种悸动从心里蔓延开来。
一座城市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承载着一代代人生活的印记。然而,当这座城市“遭遇”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后,许多城市生活的印记日渐消逝。我们总是只顾一味向前奔波,却不曾想过回头看看身后这些逐渐远去的历史。
扪心自问,我们能为这座城市留下些什么?多年以后,我们又能拿什么让自己的子孙们重温最真切的城市记忆?
在“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无奈关闭两天后,本报记者来到高松家里与他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初衷:搜寻城市记忆
老式电风扇、老宅拆除时居民丢弃的门牌、门雕、雕花木床、梳妆台、老式打字机、老式电话机、装书的笼屉、提书的篮子……在高松家的阁楼里,满屋的“老东西”着实让记者开了眼界。
高松告诉记者,这只是很小部分,在中华门仓库里的老物件是这里的20多倍。高松是辽宁人,初见高松,完全符合记者心中东北爷们的形象,高大的个头,东北口
音,说话掷地有声。高松大学本科学的是历史,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高松到家乡鞍山的行政机关工作。1994年考上了南京河海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在南京上
学的日子里,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的吸引着高松,唤醒了他对历史遗存的敏感和热爱。
也许是源自本科学习历史专业的缘故,高松发现记忆中的南京已经越来越远了,许多街巷间的传统习俗与特色建筑渐渐消失,那些见证历史的老人也在老去甚至逝
去。高松意识到,应该立即去收集那些关于老南京的记忆,否则它们将被人遗忘。从那时起,还是学生的高松,就开始收集老物件。
“南京悠久的文化把我骨子里对历史挖掘的渴望又唤醒了。”看到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一些古建筑不得不拆除,这些老房子里的老故事不断在消亡,高松觉得实在是太可惜了。“总应该留下些什么东西给后来人。”从此,他走巷穿街,搜寻这座城市的记忆。
高松对记者说,也许是东北人特有的“犟”脾气在“作祟”。在十多年里,他辗转在南京老城区各个拆迁工地,忙着拍照、扒瓦砾,试着收藏居民丢弃的门牌、门
雕、砖雕、雕花木床、古井栏等,只要是那些渐渐从人们生活和视线中消失的老物件,都成了他搜集的对象,每一件物品高松都能讲出一个故事。高松说,虽然都是
过去老百姓的普通日常用品,却充满记忆。
当记者问起,这些年来为了收集老物件花费了多少钱时,高松却淡然的表示,“没有计算过投了多少钱。”
没人会去怀疑,如今这个东北汉子,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绝对不亚于一个“老南京”。
行动:记录城市记忆
当高松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高松的名气也大了许多。2007年,秦淮区文化局一位领导慕名而来邀请,希望他把这些藏品放在秦大士故居展览,并拨出3个房
间接近500平方米的展厅供高松免费使用。2007年“五一”期间,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开馆,高松出任馆长。
虽然是免费提供展品,也不拿工资。高松对这个馆长却也乐此不疲,他站在南京市长乐路的秦大士故居,高松还记得当时他与每一位来宾握手,兴致勃勃地讲解,右
手挥动处,是几堵钉满锈迹斑斑老门牌的墙壁、是那张“伤痕满身”的雕花古床,是那个布满绳印的石井栏,是一个古老的大红木洗澡盆……他看着这些“宝贝”时
的目光,就像在看自己的女儿一样充满爱意。高松说他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一楼有三进房间,第一进挂的是老门牌,第二进挂的是老物件,第三进是老家具,而二
楼还有一个老南京生活回忆区,放着一些梳妆台、老自行车以及老家具。
“所有这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还原老城南的记忆,让你在这里能一脚跨入另一个时空。”高松告诉记者,刚开馆的一个星期里,前来参观的人数达5000
多人。许多前来参观的“老南京”看到过去自己家的门牌号都兴奋不已,“他们在那儿喊起来,这个是我家呀!这是我隔壁呀!老李你怎么搬家了!看到他们激动流
泪的样子,我感觉我做的事很有意义。”高松说,在这些门牌背后有许多个家庭,它们就是整个城市记忆的微缩。
渐渐的,高松的举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松萌发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掘、收集、记录和整理南京民间遗存的想法。2008年3月,高松在“西祠胡
同”上发了这样一则帖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一些原本属于这个城市一部分的东西正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是一群热爱南京,热爱南京人
文、历史、文化的人,我们想让我们的记忆比我们的生命更加长久。”发帖后,有20多人响应,希望加入其中。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2008年3月29日下
午1:30分成立。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一个通过网络自发形成的松散型民间社团,成员的身份、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每个周六都会带着照相机、DV去那些将要拆迁改造的老街巷,尝试用镜头捕捉城市即将逝去的记忆。两年多来,他们走访了南京许多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大街小巷。
梦想:留下城市记忆
2011年1月4日,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正式关闭。高松说,失落的情绪大概持续了几个小时,也曾想过不再继续走这条路,但最后,还是给自己注入了希望,希望今后能够遇到真正愿意为这座城市留下记忆的人。
高松告诉记者,“我已经搜集了上万件南京城市变迁中遗落下来的百姓日常用品,以及近十年来走街串巷拍摄的图片,还有分类别的文字、证书、票券等物品。可以全面解析一个城市的样本。”高松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每一件都有故事。
高松的计划是可以拥有一个2000平方米左右的展馆,将这些藏品集中展出。“我要把陈列馆建成一座城市记忆博物馆,用这些老物件还原老南京的记忆。记忆不
是单靠照片、影像就能说清的,你必须用熊猫牌收音机听听广播,必须在老雕花床上坐一坐,感受那种生活状态,才能真正地体会记忆。”
“我已经为这个城市记忆博物馆做出了规划。”高松说,“展馆可以分为童年记忆区,展示清朝末年到上世纪80年代的玩具、生活用品;老街巷展区,展示老门牌
与老街巷的图片;生活记忆区,展示老城南与南京民居的物品;生活大件展区,展示老自行车、老缝纫机、老电视等;南京收音机馆,展示不同时期的各品类收音
机;南京郊野记忆,展示南京城市民间记录团对南京郊野的探考记录与发现……”
虽然计划很完善,展品也足够,但这个计划却一直没能实现,“因为这种特色记忆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例如:政府提供场地、民间收藏人士
提供展品、社会企业提供部分资金等。尤其是政府的支持,肯定是离不开的。如果“南京城市记忆馆”真的能开办成功,无论最终建在哪个区、哪个位置,都将是南
京这个城市的。我愿意在我死后无条件将所有馆内藏品捐给南京。”
如今,高松依然常常走街串巷,拿着DV,继续着他的追寻之路。“也许,许多年后,我们再看这些,会发现城市的记忆依旧鲜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