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街巷城市拆迁老城南高松老门牌高松南京记忆高家酒馆民国建筑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高家酒馆是华侨路东口南北向的一条小巷。该酒馆原座落在华侨路18号、16号和高家酒馆2号一带。清末,一高姓老者于此开一小饭店,一天,一个名叫马驼子的汉族官员陪同一满族官员私访,过此店就餐,店主高老发表了许多不满满族欺压汉人的言论。满族官员走后,好心的刘驼子对高老说:你即将被捕而遭杀身之祸,动员老者脱下衣服给自己穿上,扮成高老的模样,差役旋即来临,将其押至公堂。满族官员亲自审问,再一看原是自己的好友刘驼子,甚惊,问其故。刘日:你手下人不问青红皂白,随意把我捕捉,可见高姓老者并非虚言,你不应加害老者。满族官员无言以答,高老得以免灾,以后传为美谈。民众对高老小店颇感兴趣,生意也日益兴隆。从而具有盛名的“高家酒馆”成为地名。
新街口华侨路高家酒馆,以前巷子两侧紧挨着几家拉面馆、日杂店。现在,巷子两侧的老房子被推倒,露出巷子深处红褐色的屋顶。
这些歇山顶式的建筑,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大屋顶的老房子”。据南京民国史研究专家王炳毅介绍,这里曾经是旧时民国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办公楼所在地。记者数了一下,附近留下来的“大屋顶”建筑就有五幢。
建设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高家酒馆的这块地已经挂牌拍卖出去了。
推出民国建筑“法保”名单
2006年12月1日,《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这一被誉为民国建筑保护“里程碑”式的举措,首次将民国建筑保护提上了“依法保护”的高度。
“条例中规定的保护名单,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南京市规划局综合处处长王宇新告诉说,这个由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规划、房产、文物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民国建筑保护名单,在经过专家评审后,将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本次名单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名单是条例的一部分,具备法律效力。
条例规定,1840年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修建的重要建筑和风貌区,被列入保护名单中的,不得擅自拆除和迁移,不得擅自改变重要建筑和风貌区内的建筑立面、门头、树木、喷泉、雕塑等。如果有改变或者损坏行为,将责令其改正或修缮。对逾期不改的,如果责任人是个人,则可以处以2000元以上、2 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责任人是单位,则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有五批名单正等待审批
从市规划局获悉,本次名单已经基本成型,正在等待专家评审。名单内的民国建筑,主要是来自2006年民国优秀建筑三年保护规划中的248处约320栋民国建筑,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删减补充。进入名单的民国建筑被分为了五批,分别是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民国建筑,列为省级文保的民国建筑,列为市级文保的民国建筑,优秀民国建筑,非文保类民国建筑。
据介绍,在2006年确定的248处民国建筑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共有5项19处;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44 项67处;被列为市级文保的有12项。本次名单则添加了多处优秀民国建筑,此类民国建筑的评审,多是从民国建筑的建筑价值来作衡量。添加的非文保类民国建筑,则更是为一些新发现的、并非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打开了一把保护伞。名单实施后,高家酒馆地块内的这些民国建筑,就有希望摆脱被拆迁的命运。
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历程
“四年前我们选出了36处优秀民国建筑,在规划展览馆展出。”王宇新说。南京市规划局早在此前就意识到民国建筑保护的紧迫性,但是仅仅依靠规划局的力量,显然无法阻止民国建筑被拆的命运。该市规划局在2001年编撰了《南京市民国建筑保护规划名录》。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刘先觉曾在1988年调查了200幢有研究价值的民国建筑,15年之后,这些记录在案的200幢民国建筑,有40幢被拆毁。由于很多民国建筑深藏于高家酒馆这样的巷子里,不为人知,因此不少民国建筑被拆毁之后,往往无案可查。专家表示,南京市的民国建筑是南京文化的一部分,出台完善的保护条例很有必要,希望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让南京的特殊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和发展.
盔头巷42号
两幢民国建筑与“获救”擦肩而过
“盔头巷42号民国建筑”赫然出现在民国建筑保护法定名录的候选名单上。此次南京市推出的这批民国建筑保护名录,是作为《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凡是进入本名录的民国建筑,即便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同样享受法律保护的待遇。
“盔头巷42号民国建筑”最终没有能够进入受保护正式名单。专家认为盔头巷的这两幢民国建筑,经过了历年维修改造,外立面和内部结构均遭到了较大改变。因此,其建筑艺术价值已不高了,在保护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这两幢民国建筑和51号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53号钱新之办公室等一批民国建筑一起,从候选名单中被划除。“盔头巷42号民国建筑”将被拆除。
“我们接到的命令是暂时不拆。”在拆迁现场,拆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高家酒馆地块进行拆迁以来,这两幢民国建筑就一直保持了原貌。拆迁公司还把拆迁指挥部设在了盔头巷42 1号建筑内。据专家介绍,盔头巷一带曾经是民国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所在地。
中山路127号
楼后曾修建了水牢
“这两幢房子拆了可惜?里面那幢拆了才可惜呢。”在采访盔头巷42号民国建筑的时候,在高家酒馆附近居住的苏先生告诉记者,在华侨路与中山路交叉口的西北面,群楼之间的一幢三层小楼,是一处保存更好的民国建筑。苏先生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祖上几代都是住在高家酒馆附近。老人们告诉他,那幢门牌号码为中山路127号的老房子,曾经是侵华日军某个部队的指挥部,楼上还设有舞厅,一楼的东北角,还加盖了一个碉堡状的建筑,里面就是一处关押抗日人士的水牢。
中山路127号建筑为一幢三层楼,和其他民国建筑不同,这处建筑的楼梯设在建筑北面,与北面的走廊相连。据居住在此处50多年的杨友龙说,他记得之前楼下的 “碉堡”里,地面是凹下去的,“跟个锅子似的”,“碉堡”的墙壁要比前面建筑的墙壁厚,并且通向这个“碉堡”的门,是一扇两指厚的铁门。“老人们都说,这里是日本人的水牢”。
中山路127号楼里原来住着七八户人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幢民国建筑前后都是开阔的院子。在楼里看到,二三楼的地面均为木地板,尽管受到了多年的磨损,依然很结实。二楼大红的门套,油漆都不曾剥落。“老房子住着可舒服了。”杨友龙说,“夏天的时候前后门一开,穿堂风多凉爽.
在日前透露出的民国建筑保护法定名录中,没有能够找到中山路127号建筑。杨友龙说,不久之后,他们也将要搬走,这幢经历了大半个世纪风雨的老房子,尽管“三开的窗户多么漂亮”。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