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贵的各位领导、作家、评论家、主持人、老师、同学和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古丈县第一中学,是我教过三年书的地方。三十年过去,学校面貌已变样,但我对她的感情没有变。今天,能和一中老师、同学聚会,真的倍感亲切。
我作为《水镜村庄》一书的策划人、水镜村庄葫芦坪的原住民,在此用五分钟,讲五句话。
第一句话:乡情美好总牵肠,乡愁依旧事难忘;父母家国忠孝道,济贫解困是天良。
这次,县文联、县作协,在这里共同举办《水镜村庄》新书发布会,暨文学进校园活动,创意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表钦佩和感谢。
乡情乡音自乡思,乡趣乡味系乡愁。关于故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艾青的眼里常含泪水,余光中的一枚邮票,这催人泪下的诗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具象存在。家乡,我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也忘不了。若数典忘祖,天良何在,人性何存?!
我作为外出谋生40多年的葫芦坪人,自觉人微言轻、能力差火,对不起父老乡亲。既不能为特困村的葫芦坪引来项目,也不能为老移民村的葫芦坪争取资金。这就难免感到内疚、亏歉、无奈和遗憾。因此产生的心理负担、思想包袱、精神压力、情绪困惑,就在所难免。总觉得愧对了家乡的山水田园、村落炊烟;愧对了父老乡亲、学友玩伴的祈盼。
以前,只要回到老家,左邻右舍、亲朋旧友,总喜欢一起拢来扯谈,也就顺便提出些通路、饮水、入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和诉求。有的问题小,我能尽力帮助解决;有的问题不小,我就求人帮忙解决;有些问题大,爱莫能助,真没办法解决。此后,以至于有点怕看见那一双双亲切、慈祥、祈盼、失望的眼神。
第二句话:帮助家乡不气馁,化解三难推四美;策划成书为三农,苦辣辛酸自无悔。
自“金葫芦公司”成立后,我认为葫芦坪村的发展机遇真正来了。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在民俗文化发掘上,在传统村落保护上,在精准扶贫事业上,为家乡出点主意做点事,不怕辛苦出力,但求问心无愧。讲白了,就是为全省全州全县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特困村——葫芦坪村鼓与呼,呼吁各级各部门给予支持。
于是,就萌生了为村里出本书的念头,在征求村干部和公司负责人的想法后,我用两周时间,拟定了《关于推介宣传葫芦坪村精准扶贫、基本建设、村居保护、文旅开发“三个一”整体实施方案》(即编写出:一本乡村文学书、一本村志和建设规划书、一盘村貌宣传光碟),并召开了村支两委和公司负责人会,专题研究讨论通过。
当时,就想借这“三个一”,敲开村外世界的大门,将葫芦坪村的“三难”问题反映上来(行路难、运输难、发展难),把“三农”苦水倾倒出来(农业、农村、农民),让“四美”姿色扑面走来(山水美、田园美、村庄美、村民美),想让闭塞深山人不知的葫芦坪,在县里乃至省州的大舞台上——露露脸、见见客、出出名。
常言道,肯哭的孩子有奶喝。那么,既不哭也不闹,只会忍穷负重、苦楚不言的“武陵山和酉水河养育的儿子——葫芦坪”该怎么办?
我就想,应该把苦水倒出来,把真相讲出来,让外界知道,让大家看清,尽力创造机会,以争取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了解理解、重视关心、帮扶支持。因为不通路,这里近乎与世隔绝,制约全村脱贫的“三难”问题,必须从根子上得到解决。如此这般,父老乡亲就能从武陵大山中走出来,从酉水河的南岸爬上来,从落后的困境里跳出来,从脱贫的伟业中雄起来!
第三句话:酉水如镜照村庄,精准扶贫大良方;山高水长田园美,炊烟袅袅梦天长。
策划《水镜村庄》这本书,对落实“精准扶贫”,解读“葫芦坪现象”,确实必要。外界虽美好,乡情总难忘。葫芦坪村也具有独自特点、采风内容和写作价值。若公路交通彻底改善,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就应正义而呼,顺势而为,早日脱贫。
我知道,葫芦坪的父老乡亲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祈盼已经太久了,幻想连着梦想,痴想接着呆想,失望连着愿望。葫芦坪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搞乡村旅游,生态资源丰富,文教底蕴厚实,创作素材广泛,应扬长避短,乘势而上。
葫芦坪现象是什么?就是山水风光旖旎,田土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村民重视教育、外出人员很多,最大的缺陷就是——交通极其不便,以致贫困落后,经济严重滞后,发展十分缓慢。于此,全村千亩良田、两千亩柑橘产业,都发挥不了作用,大部分青壮劳力,只能外出打工谋生。
葫芦坪山高水长,村内多处古树群,寨外全是次森林,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民俗厚重、地理条件优越、人文基础厚重,若能把我曾经规划的“三个一”都搞出来,将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文化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不可低估,有可能向强大的生产力转化。
第四句话:作家采风进村庄,文学助力诗赋香;策划主编凭良知,鼎罐真可煮文章。
出版《水镜村庄》这本书,对美丽乡村建设、民俗文化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确实重要。万事开头难,努力梦方圆。2009年,我邀汪祖宝主席配合宋贻华老主任,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国第一本“一河跨四省”的大型文史书籍《千里酉水》,社会反响不错;2019年,我策划支持汪主编又用三个年头,编辑出版了湘西第一本聚焦贫困乡村的文学书籍《水镜村庄》,这本书里,凝结着32位作家的心血和汗水,无愧精品力作,但愿大家都喜欢。在此,我代表葫芦坪村民,心存感激,深表感谢。
汪祖宝主编对此书付出的心血汗水很多,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委屈不少。但是,坚持就是胜利,咬牙就能成功。今天新书发布,感言和欢笑,喜悦和收获,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关于此书的重要性,州文联、州作协向启军老主席在序言里讲到了,保靖宋主席在序言里对各家文章也点评了,本书前言里也开宗明义讲清楚了。
为了编辑好此书,石健主任一直高度重视,花了不少心血,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在此新书发布会前,她又特意在《团结报》上撰文,对全书进行了精辟总结和品位提升。她说:此书,“集众人之智慧笔墨,以文学的形式为一个村庄著书立说,以文学的关怀助力乡村振兴。这不仅创新了湘西文学史,而且更为当下如何创新农村题材创作,助力乡村全面发展,提供了探索与实验的范式”。
这论述,言简意赅,高屋建瓴。令人敬服,令人感动,难以言表。
第五句话:武陵酉水问苍茫,不忘初心回故乡;誓为民生鼓与呼,一书在手疗千伤。
推介《水镜村庄》这本书,不忘初心,记住“四乡”(乡亲乡情乡恋乡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确实需要。习近平主席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多年来,我先后为家乡写了100多首诗词,此书自选的30首诗,多是对“四乡”“四美”的感受,对“三农”“三难”的解读,既是个体喜怒哀乐的思绪交搅拌,也是群体悲欢离合的情感柔和。虽然诗词写得不怎么样,但我发自良心的真情实感,是坚决不可否认的。
据历史经验证明和数据资料分析,不忘初心,记住“四乡”“三农”,对社会各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醒或启示:
——从政做公务员的,若不忘初心,记住“四乡”“三农”,其成就会更大、事业可更旺、威望能提升,幸福感加强,犯错概率就少乃至于可以避免。比如李世民、魏
征、范仲淹、毛泽东、朱镕基、郑培民、孔繁森等都是这样的。
——从商做生意的,若不忘初心,记住“四乡”“三农”,其生意路子就会更加广,诚信度会更高,生意会越来越旺,就自然不会搞坑蒙拐骗的雕虫小技,其亏损风险也可降低。比如荣毅仁、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等商界大企业家也大抵如此。
——从艺搞创作的,若不忘初心,记住“四乡”“三农”,其创造激情会增强,作品内容更接天气接地气有人气,作品档次提高,书籍也会更加畅销,低俗虚假水分也会减少。比如屈原、杜甫、鲁迅、徐悲鸿、王蒙、余秋雨、莫言、路遥等都是这样。(莫言路遥余秋雨,可染悲鸿林风眠)
——从科搞研究的,若不忘初心,记住“四乡”“三农”,其科研和教育成果会更大,业绩功勋会更高,幸福感、自豪感自然倍增。譬如钱学森、钱三强、袁隆平、黄旭华、黄大年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就是优秀代表。
——当然,作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若能如此,学习目的将更明确,劲头会更大,思维更敏捷,成绩更优秀。今后的成才之道、就业之路,也就更高远、更宽广、更美好。下面,我就用以前写的两首七律,作为今天发言的收尾。
七律·故乡人生
其一
武陵中段岭苍茫,酉水东流望故乡。
山寨炊烟接地气,鸡啼犬吠送天光。
牛铃霞彩夕阳晚,锅碗瓢盆灶火忙。
四季安神祛百病,一书在手疗千伤。
其二
莫言愁绪忆牵肠,难改初心走四方。
石巷楼台风浩荡,家园古树雨沧桑。
梯田草垛云堆雪,老屋飞檐瓦染霜。
少壮离家隐苦痛,老年迟暮梦回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