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释考(83)——发脚
(2015-05-26 08:47:08)分类: 方言探微 |
发
在亲友出门远行前,为其设宴送行,唐山人叫做“发脚”。“发脚”是一种交际风俗,也是一种礼仪,为亲友“发脚”,是对出门远行的亲友的惜别和祝福。
对“发脚”的“发”有不同理解及不同的用法。《康熙字典》引《广韵》:“起也。”;《玉篇》:“进也,行也。”据此义,“发脚”就是起脚出行的意思,这应该是“发脚”的本义。《汉语大词典》就是根据这个含义收录了这一词,解释为“出发,起步”,并列举若干例子:①“讨出一本历日,拣了 十一月十五日宜畋猎的日子……卯时俱到教场中取齐发脚。” (《醒世姻缘传》第一回)②“ 张老沏了茶,他接过水壶去,就发脚跑了。”(《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③“我刚发脚的时候,便看见旁边有两个同伴已经躺下了。”(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在唐山方言中,“发脚”是个使动词,即“使脚发”。这里的“发”有发展、兴旺的意思,所谓“发脚”就是使脚健壮有力,以便捷出行。因而唐山人口中的“发脚”,既包含“出发、起步”的意思,更表达了某种愿望,就是希望出门人行程顺利,一路平安。用个文言词说,“发脚”就是壮行。
唐山人有这样的习惯,亲友要出门远行了,一般都要为其“发脚”。俗话说“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旧时给人“发脚”就是吃顿饺子。一是“饺”与“脚”谐音,二是饺子有是北方人很爱吃的食物,且其外形酷似元宝,所以往往借吃饺子以示吉庆。人们朴素地认为,临行之前吃饺子,外出之人便会交到好运。过去人们生活不宽裕,大多数家庭不能经常吃饺子,给出门人“发脚”,其他人也跟着沾光,这也是改善生活的一个借口。又因出门在外,可能受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吃上饭,所以吃顿好饭能多支撑些时候。当然,“发脚”一定是为“远行”作出的举动,通常十里八里的走动,日常的赶集上店是不必也不会“发脚”的。
“发脚”说得文墨点儿就是“饯行”;“饯行”说白了就是“发脚”。“发脚”与“饯行”是一对同义词。
作为送别亲友远行的一种礼仪,“发脚”体现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记得1978年,笔者考上大学,自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全生产队三十余户父老乡亲,家家都给我“发脚”。恰逢生产队死了一匹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吃了几十顿的马肉馅儿饺子,竟有一天吃三顿饺子的时候。那匹马也许就是为我“发脚”而牺牲的。时至今日,我依然不忘乡亲们给我“发脚”的殷殷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