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释考(81)——二五眼
(2015-04-27 08:48:50)分类: 方言探微 |
二五眼
在唐山人口中,常听到“二五眼”一词。例如: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二五眼。孩子的功课怎么样?二五眼。单位的效益怎么样?二五眼。居住条件咋样?二五眼。在唐山方言中,“二五眼”指的是人的品性不好或事物质量差,就是差劲。 “二五眼”一词,还用于嘲讽那些品行差、技能差或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有时也指人办事毛糙,不在行。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二五眼”一词,解释为:“方言。差劲。亦指差劲的人。”其中举例如下: “咱张裕民闹革命两年多了,还是个二五眼。”(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往年因为地情不明,干部没经验,分地真是二五眼。”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 “我办过那种二五眼的蠢事吗?”(辛显令《喜盈门》)实际上,“二五眼”一词并非唐山人独有,它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涵盖整个北方方言区。比较权威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就按不同区域列出七个义项:①(形),质量差。东北官话。②(形),外行。京冀鲁官话。③(名)对某一方面知识或技术一知半解的人。东北、京冀鲁、中原官话。④(名)视力不好的人。江淮官话。⑤(名)一种用面粉、糖和芝麻酱制成的糕点。北京官话。⑥(形)次要。冀鲁官话。⑦指做客时只吃一热一冷两个菜,吃得不好。在上面七个义项中,除了第五项作为一种糕点的名称外,其余可视作一类,均指差劲或差劲的人和物。可见,“二百五”应该是一个交际活跃、通行范围广泛的一个官话方言词。
关于“二五眼”一词的来源,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三种说法具有代表性。
其一,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的“二板眼”说。谭先生认为,“‘二五眼’指演奏的音乐板眼不合音律。因为古曲音律,分为‘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两种,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板二眼’或‘一板五眼’之说。”(《这是天津话》P98)意思是说,把胡琴拉成“一板二眼”或“一板五眼”就是“二五眼”,拉出这样的“板眼”当然会很难听。方言应该是原生态的民间语言,民间的普通百姓有几人通晓音律呢?所以说用曲律板眼来解释“二五眼”似乎说不通。再者,不合乐曲音律与差劲完全是两码事,用“二板眼”来诠释“二五眼”有穿凿之嫌,其说缺乏实据,不足为信。
其二,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的“碍吾眼”说。王先生在《中古汉语词汇史》中认为, “二五眼”一词是东北方言“碍吾眼”的谐音,“碍”与“二”谐音,“碍吾眼”就是“二五眼”。但以“碍吾眼”来解释“二五眼”同样存在问题。从语音上讲,东北人发卷舌音的困难,不会把“èr”说成“ài”,倒是南方人如“史湘云”者这样发音,唐山的迁安、迁西,秦皇岛的卢龙、抚宁、青龙等地也是如此。认为“二五眼”是东北方言是不准确的,并且“碍吾眼”一词的意义本身与“二五眼”也不契合。可见“碍吾眼”之说有些勉强。
其三,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学峰教授的“二五圈”说(“圈”读quān)。《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二五圈”一词,释为:“(名)性情颟顸的人。闽语。”“颟顸”义为办事糊涂、马虎。“二五圈”即办事糊涂的人。词义与北方方言的“二五眼”相近。周先生认为, “二五圈”当为北方方言“二五眼”的变读,即只读数字不读位数,如同读为“二五零”一样。这是一个音变造词的特殊手段。严格说来,“二百五”与“二五零”不过是一个数字词的两种读法,其意义并为改变。“二五圈”只是把数字“零”形象化为“圈”,可写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五眼”同“二五圈”一样,起初也只是“二百五”的变读,只不过用“眼”来代替“零”,把“零”形象化为“眼”了。“零”的直观视觉形象是一个“圈”或者一个“孔”,称“孔穴”为“眼”,是“眼”的比喻义的引申。比如“枪眼”“窟窿眼”“锁眼”等。这样说来,“二五眼”是源于“二百五”的,“二百五”的人,难免会做“二五眼”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二五圈”说是可信的。明朝建国之后,曾出现多次由南方一带向唐山地区大规模移民,这些移民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入了唐山地区。因而唐人说最初将“二百五”说成“二五圈”也是可能的,而把“零”(○)说成“圈”也是唐山人的习惯。如扑克牌中的“JQK”,唐山人就念成“钩儿圈儿楷”(“Q”与“○”相近,形似“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