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释考(57)——大概其·大盖齐
(2015-01-15 09:01:54)分类: 方言探微 |
大概其·大盖齐
唐山方言中有“大概其”一词,它的意思与“大概”相同,多表示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在实际交际中,这个词儿还可细分出几个义项:①指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例如:“这本书的内容只是大概其地了解一些”“他虽然长期离岗养病,但单位的事儿也多少知道个大概其。”②差不多,大体上。例如:“给过少算多呀,大概其就得了。”“我也没看清楚,大概其就是这个形状。”③表示也许,可能。例如:“你说得对,大概其是我记错了。”“大概其”也可写作“大概齐”,“其”也好,“齐”也罢,在词中都不表示实在意义。
呢其实,“大概其(齐)”最初是写作“大盖齐”的,在唐山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故事有两个版本。一则说:旧时北京有家“天益斋”,那里制作的“京八件”糕点很有名。一天,某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就用“天益斋”的糕点招待他。某人吃了连声称好,问主人是从哪里买的?主人指着糕点盒上的商标说:就是这家!某人看了看说:噢!知道了,是在“大盖齐”买的!二则讲:有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两升的人,吃饱喝足了闲着没事在街上溜达,只见他走到一家商铺前停下了脚步,倒背着手仰着头看商铺门楣上的匾额,匾额上面书写着“天益斋”三个大字。为了显示其肚子里有墨水儿,他笑眯眯地摇头晃脑欣赏着,同时拉着长音大声地读到:“大——盖——齐”。接着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说:嗯!书法倒是不错,只是这“大盖齐”三个字是个什么意思?
第二则故事在唐山流传最广,唐山有句歇后语叫“庄稼佬儿不认得天益斋——大盖齐”,歇后语中的那个“庄稼佬儿”指的就是那位白字先生。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笑话呢?除了识字量有限外,主要的“天益斋”与“大概齐”字形相近。“天”字如手写,上边一横若短些,粗看跟“大”差不多;“益”字跟繁体的“盖”相像,繁体的“斋”又跟繁体的“齐”字形相近。这对于那些“白字先生”们来说,闹除笑话也是情有可原的。古人也有“三写易字”的说法,也出过“鲁鱼帝虎”的误会。晋人葛洪在《抱朴子·遐览》引用当时的民谚说:“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意思是说,书写传抄数次之后,“鱼”字就误为“鲁”字,“虚”字就会错成“虎”字。唐人马总在《意林》卷四引用《抱朴子·遐览》时就写成了:“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葛洪原文中的“虚”字变成了“帝”字。“鲁”字带“鱼”,“虚”与“虎”形近,而“虎”有可以写成“乕”,这个“乕”字写成行书或草书很像“帝”字。清代医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讲了一个“锡饧不辨”的笑话。说是有一个郎中给人开了一个药方,其中有一味药是“饧”(tánɡ),求药者要离开时,这个“医生”特意嘱咐他:“临煎加锡一块。”殊不知,药方中的“饧”实际是用糯米熬成的糖。“饧”繁体为“餳”,“锡”繁体为“錫”,二字形似。这个“锡饧不辨”的郎中实则是个误人的庸医。可见,不论是“鲁鱼帝虎”还是“锡饧不辨”,和“大盖齐”一样,都是由“差不多”造成的。
这样看来,文字上的“差不多”现象也是有历史的了,“大盖齐”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由于“大盖齐”就是因“差不多”而来,而“大盖”与“大概”既音同又都有“差不多”的意思,后来人们就把“大盖齐”写作“大概其(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