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付辉工作室
付辉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27
  • 关注人气:2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教育感性走向教育理性------从哲学思维上探析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2022-04-07 09:39:33)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育思想

感性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理性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揭示。事物的表象往往是表面的、多变的、不稳定的,感性的认识往往包含了很多不确定、不真实、不可靠的成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发生偏差、产生误导。所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任务,尽管这个过程十分复杂和艰巨。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性,教育也一样。只有深刻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好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有效的创新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的。但是,多数教师往往只是停留在教育感性上,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改作业、批试卷……很少有人对一堂课、一次作业、一次考试、一次谈话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做出更深层更具理性意义的思考。

学校的教育改革要靠教师来贯彻执行,办学目标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队伍对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影响是决定性,学生选校从根本上是选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就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对教师自身而言,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就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教育思维,专业水平就会止步不前。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无论是对学校全局还是对教师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关键和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多数教师停留在教育感性上?

从主体上看,教师缺乏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内生动力是重要原因。很多教师成为只看课表的任务型,只看成绩的功利型从业者。过重的工作负担,错位的教育价值观,欠缺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有持续漫延的职业倦怠,都使得教师不愿意再进一步去实现自我提升。

从客体上看,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更具特殊性、复杂性、可变性,揭示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性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教师的工作负担本身较重,所以少有人愿意再耗时耗力地去探索。

从环境上看,急功近利的舆论氛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的行政色彩过重,学术氛围不浓,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缺乏外在的动力。

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教育专家,但成为专家型教师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从教育感性上升到教育理性?下面,我们尝试着从哲学思维上来做些探究。

1. 从教育感性上升到教育理性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古人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意思就是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授学生“立世之德”。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准确地表达了教育的价值所在。在新时代,正确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需要教师把教育价值观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上来,统一到党和政府关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上来。只有在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教师就才会有上升到教育理性,不断促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从教育感性上升到教育理性需要把握好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多样的,在对教育现象进行整理分析时,我们要面对多种因素对教育施加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环境、家庭、学校、文化、教师、同学、心理等等。这些因素与教育建立起来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表象的也有本质的……所以,对教育现象的分析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具有严格的内在逻辑的过程。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注重挖掘复杂教育现象背后的内在的具有本质属性的联系,我们才能得到对教育更准确、更具理性意义的认识。

3. 从教育感性上升到教育理性需要采用综合思维方法。教育是一个包含教育者、受教者、教育方式、技术、手段等诸多要素在内的完整的严密的系统。这些要素既具有各自的特性,又按照一定的内在顺序有机地形成教育整体。对教育行为的观察分析必须采用综合思维方法,着眼于行为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完整准确的认识。如果局限于某一局部的东西,我们就很难建构起有价值的严谨的教育思维体系,只能形成一些肤浅的、片面的和狭隘的教育观念。并且,这些观念的缺陷很快便能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和证明。

4. 从教育感性上升到教育理性需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体现。教育行为是千差万别、极富个性色彩的,这使得教育十分有趣并充满了挑战性。睿智的、有心的教育者会对这些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加以梳理,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并进一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从而有效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成效。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育经验不等于教育理性,很多教师三十年教龄,经验丰富,但依然只是个“教书匠”。不去总结,不去从具体经历中抽象,再多的仅停留在感性的杂乱的经验,都不会成为自己成功的垫脚石,反而成为阻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5. 从教育感性上升到教育理性需要坚持辩证否定。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时代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教育环境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教育的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止步于传统的教育思维,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无法肩负新的教育使命。所以,教师需要具备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勇气和精神,既要尊重和传承已有的优秀的教育理念、方式,又要积极响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密切关注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实际,注重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教育既是感性,也是理性。从感性走向理性,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推进新时代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依靠广大教师来实现。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并与教育的不断融合,为我们更好地揭示和把握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每一个教师都应有更大的格局和胸怀,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并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融入到伟大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去,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