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课堂的五个标志
(2015-01-22 14:43:21)
标签:
教学主体标志改革 |
分类: 教育思想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学习的机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并通过合理的形式切实得以体现,是我们区分低效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根本标志。任何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走进教室前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都想把这堂课上好,都想把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但课后的各种检测总是发现理想的目标与实现的程度是有明显差距的。走进课堂,我们看到很多老师都在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师都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我们是否就真的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衡评一堂课上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呢?
1、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成为主人,首先我们需要对课堂进行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营造民主和谐、自主独立的课堂氛围,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多元化的课堂形式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每一堂课教学内容都会有区别,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时间上、形式上也会有所区别,但这是时间长短、方式选择上的区别,不是有和无的区别。无论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任何自主的时间,这堂课必定是枯燥的、无趣的、低效的、失败的。
2、学生是否有与老师、同学合作式的交流的渠道
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同学都应该是合作式的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合理的交流渠道,交流通畅。课堂上的交流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须改变“居高临下”式的单向教授式关系,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的合作关系与氛围中,科学布置合作交流的任务,准确把握课堂交流的时机,排除师生间、同学间交流的障碍,疏通交流渠道。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交流的管理,根据任务的不同安排不同范围、形式的交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目标有序、有效地开展交流。注意交流合作伙伴扮的搭配,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中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生是否有展示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成果的平台
既然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任务,就要创造提供学生展示思考探究成果的平台。只有通过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检测思考探究的效果,才能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依据主题的区别,可以采用口头陈述、板书演算、作品呈现等不同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探究的可以采用推荐代表展示其他同学补充的办法进行。学生展示既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环节的延伸,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表达自身思想观点、研究结论的勇气与能力。对于学生展示的成果及其过程,应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的原则,师生进行共同评价。
4、学生是否有暴露自身知识、能力缺陷的机会
在知识的追求与能力提升上是没有止境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缺陷是必然的,人就是在不断暴露缺陷、弥补缺陷的过程中实现成长与发展的,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具备承认、面对自身缺陷的勇气和理性。学生暴露缺陷可以是在学习的任一个环节上,绝大多数是出现在作业、练习、测试环节上,一般来说,暴露的时间越晚表示学生学习的效率越低。按照早暴露早解决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就必须要给学生暴露缺陷的机会,这是学习规律的要求,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体现,否则,课堂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表达、展示、质疑,学生成了课堂主人了,他的缺陷也就不自觉地暴露出来了,教的针对性也就明确了,这样的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高效的课堂。
5、学生是否有对课堂反馈信息消化吸收的过程
学生主体的课堂必定是形式多元、气氛活跃的课堂,这种课堂信息反馈可能会较散,象学生交流中的信息、学生展示及点评中的信息等在收集上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整理信息以外,在课堂设计上一定要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整理、消化课堂反馈的各种信息,这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学生学到的东西就会很零散,缺乏缜密性、系统性,课堂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课堂虽然很愉快但并不充实。这样的课堂形式上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但脱离了教学目标,并不真正符合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要求。
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任务、不同学生,面对短短的45分钟,我们常常为上好一堂课费尽思量。其实,任何一堂课只要我们艺术地去设计,精细地去雕琢,带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理念去处理课堂各个环节,我们都能收获一个生动、精彩、充实、高效的课堂。